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这算科幻片,但是我愈加感觉,这片子是神作……关于《第五元素》,印象呗儿深。起码是三四年前,在电影频道看的。瞅见加里奥德曼那鬊鸟二五仔的倒霉头型,还尼玛扣了半片塑料(可能是从塑料瓶上剪下来的),我就呗儿你妈想骂街。心里话儿:玩儿呢弟弟,介都嘛倒霉玩意儿?哪你妈有这样的科幻片?还吕克贝松呢,吕克呗儿紧也没用啊,幼稚鬼,哼唧。如今再看,很打脸。《第五元素》是真朋克,充斥着种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该称为“科幻喜剧”?反正就是拿全宇宙开玩笑。同年的《黑衣人》好像也是走的这路子诶……关键这还是人家16岁写的剧本……所以人家的确是幼稚鬼啊……也正式因为这份幼稚,让电影中对于“爱”“战争”这类严肃话题的反思不显突兀,而是画龙点睛。真朋克,自风流。
现在看都不过时的科幻片
第五元素原来是爱,makelove,makepeace。吕克·贝松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细节够精彩,人物够喜感,尤其太空歌剧实在是太赞了!另外,很萌那个空中小饭店。BTW,这是贝松写的第一个剧本,16岁时。
红发神人的美丽酮体,蓝色歌姬的天籁之音,让孩子的我久久难忘!
至今都是我最爱的科幻片。
会玩,骗我说这是影史著名的非典型烂片我也信。反过来看《超体》就不会觉得有意外了,实际上创作思维差不多,只不过越来越在意观众,才导致从烂得奇葩变成奇葩得烂。吕克·贝松的天赋还是显而易见的,把后期的表现形容为江郎才尽其实也并不准确,好奇一下今年的《星际特工》。
竟然是老吕16岁时写的,还是第一次写剧本,无语了
那段歌剧太经典
拜读完戴锦华老师关于《第五元素》的结构主义与世俗神话批评,不由得感叹戴爷一针见血的敏锐洞察力。其指出好莱坞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现代新兴变体,其文本结构通常属于两个功能序列的结合,其中第一序列为拯救世界的恢宏叙事,第二序列为个人自主意志的主体神话,即英雄的自我拯救。在现代逻辑与个体生命史中,好莱坞叙事中的英雄标识着某种男性生命的挫败与伤痛,其与布鲁斯一直以来的明星形象形成巧妙互文。而丽露这一形象作为救世主与传统女性的双重象征完美融入到影片的两个功能序列中,其既是唯一能解决宇宙危机的英雄,又是使科本获得自身认同和从挫败与放逐中获救的传统女性。就此而看,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创造安抚美好的梦境。
笑死人了笑死人了,把科幻大片往B级片的思路拍,哈哈~
外星人歌剧的音乐绝了.别的实在还好
100遍了还费什么话
这种片再没人拍得出来了
完全就是一场基于神话与宗教的直男式的自我意淫,科技元素基本上只体现在飞船飞车和外星生物上而已。所谓完美的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并不真正是莉露,而是来自一个异性恋白人男英雄的爱,拯救人类世界的关键并不在于第五元素而在于铁汉柔情,这到底是怎样自恋的男人才能写出来的故事…作为一个完美的第五元素莉露除了一场精彩的打戏,其余时间要么扮演天真单纯的少女要么等待他人的拯救,请问她到底完美在哪里?是她的身材还是美貌还是一头红发?最后的灵魂发问人类如此糟糕是否还需要被拯救,如此难以琢磨的难题居然被“爱情”解决了…很无语
不知道是不是科幻看多了基本没什么感觉
抛却所谓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此片基本上就是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作品。类似的哲学主题和象征臆想无法挽救电影简单粗暴的故事推进。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吕克贝松和自己的固有风格渐行渐远,但回到电影本身,在其彻底向好莱坞靠拢前,本片依旧具有相当的娱乐性。
吕克贝松的幽默和悲观是需要注册的
以为是科幻史诗结果是喜剧,真是太惊喜了!尽管特效还是不尽人意,但内容天马行空、美术屡出奇招,有对未来的设想,对宗教的思考和对媒体的揶揄。多样化的配乐也很出色,全程在等那段经典的太空歌剧响起。神是一个脆弱乃至有点神经质的女子,结尾对好莱坞式的爱拯救世界进行重构。米拉简直人间尤物啊。
吕克·贝松代表作,风靡一时的科幻喜剧片。科幻很软很俗套,但大半时间都能让人捧腹大笑,视觉特效也可圈可点(尤其人体重组场景)。外卖船、外星女高音歌手和克里斯·塔克扮演的娘炮黑人主播特别有喜感。影片整体就像一锅乱炖,花式应有尽有但都点到即止。ps:结尾深蓝滤镜定格ml镜头亮眼。(8.3/10)
重看,要说科幻片好不好看么,从来都和视效的先进与否没有必然关系,你看吕克·贝松在这里展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由此带来的浑然天成的节奏感,真是劲爆,而那些制作上的粗糙感也带来了别样的趣味,就像那出外星歌剧般无法忘却;你再看他后来那部相当烧钱的《千星之城》,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