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农民和工人是真正的主人,邮递员、文工团、新华书店、纺织工人,人人平等。教育、医疗、住房都不花钱,每个人都一股国家主人翁的精神,人人上进,虚心好学乐观向上。领导不贪腐,真正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真的曾经来过,真的。
从救错人、念错字、跳错舞到最后的认错媳妇,所有的笑点都由错位产生,此为呼应时代转变所产生的不适与荒诞。内核是转变-解放思想,反转错位。
1979年的五零后们,在科学的春天中挥洒青春和热血吧!这样你们终会有资格被国企当作包袱甩掉,被网络道德帝称为变老了的坏人。#世间事大抵如此#
演陈小二他妈的那个演员挺好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怀疑她是不是陈小二的亲妈~~
刘晓庆那嗓门和笑声,给跪了
仿佛在看一出婚育材料。主任为代表的是旧时代旧思想,孩子们则是先进的代表。可总体上还是为了两边都照顾,做了和事佬的处理。一边是对父母的听取,一边是父母身为长辈的尊贵席位得到尊重。
刘晓庆不停地发出淫铃般的笑声。。。
刘晓庆演艺生涯的转折点,陈强父子对中国第一代喜剧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公园误会儿童掉水救人、影院误看儿媳、修理厂误听诤言,到最后误认儿媳妇,这片子把错位情节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人人平等,格调多么昂扬多么向上,充满了生活气息。7.6
紧跟文革,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中一段快速剪辑蒙太奇简直厉害,应该也是开先河。那时候的人,纯真质朴,干部以身作则抓生产,还学习先进的科技,与时俱进,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刘晓庆演的尤为突出,还有方舒演的小红,梦中情人啊!剧情方面也是相扣,而不是现在夸张的段子喜剧。
最早出现的工人阶级的非正面人物,陈佩斯饰演的儿子嘉奇
老片是非常有魅力的!
剧本编织得好。较之于其他演员都用“正统”的方式演喜剧,刘晓庆夸张的表演显得太突兀。另外,1978年首都的市容市貌得领先全国多少年啊。
纪念陈强,央六重新放了这部电影。居然这么经典、认真、用心的一部喜剧片。好多细节今天看来还是很动人,也毫不过时。今天哪里还有这么认真的老表演家呢?
轻松的喜剧片笑点密集情节流畅体现出了创作者的一种乐观心态影片中的这一家子便是鲜明的例子他们都有积极热情的心态无论是固执倔强的老胡还是他的女儿嘉英和儿子嘉奇以及书店营业员小红和张兰他们都沉浸在幸福生活的温馨氛围里因小误会和小矛盾而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最终都笑得很灿烂
刘晓庆太棒了
在任何时期从任何角度,这电影都是极好的带头旗帜。在工作上,新同志积极学习,老同志迎难而上,在求同存异中改进修正个人主义思想,在爱情上,大家共同进步,为幸福生活,把劲儿往一处使,有错误肯承认,有缺点愿虚心。就是因为太多人觉得这种想法已经过时,成为了我无法结婚的理由。哈哈。
年代特征非常明显的喜剧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第一主演是陈强,陈佩斯在本片只是初露头角,在片中重要性还比不上姐姐这一对(虽说演技完全无可挑剔)。刘晓庆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演这样的角色了。靠着老一辈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的每部电影都足以成为经典。
一部喜剧电影笑点不断或许不难,难的是这种笑点素材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导演把各种素材恰到好处地衔接在一起。影片以巧合串联起素材,常常令观众会心一笑。导演运用特写、摇镜头把人物的主观视角和心理活动展现的很好,作为七八十年代的女导演,令人佩服。
改革开放初期难得一见的国产喜剧,通过对生活中平凡琐碎小事的描述,勾勒了新时代到来之际人们焕然一新的思想风貌,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陈强饰演的老干部角色十分经典,既有老干部的坚守和顽固,也有不甘时代之后要在改革浪潮中勇往直前的雄心,“咱是干部,就要干字当头,不能让人家倒过来叫咱们bu干”。结尾新的全家福,红旗之下,向阳而生。各种因为错位和误会产生的喜剧段落。陈佩斯念英文字母堪称名场面。刘晓庆青春泼辣十分抢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