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闯进碧海,罩袍换成泳衣。把你的噩梦留在这里,回去就能过好以后的人生?塞浦路斯被一分为二,人脑也在感性理性间摇摆。逼近真实的3D影像永远无法还原内心伤痛,模拟的爆炸现场始终抵达不了莫巴彦地狱般的凄惨。谁能合上牺牲战友的眼睛,谁能恢复我右侧麻痹的身躯?这是战后痼疾,笃信已无药可医。
止步于“关注”
闷,反思战争,关注女兵。但仍然觉得全程流水账…
2017093上影节第八场。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剧本奖,姐妹俩下一部估计要入主竞赛了。塞浦路斯象征着当前欧洲的分裂,如同结尾男与女的对峙,是一种由战争衍生出来的对于一切的敌意。导演选取了非常好的女性视角,抛却伤痛,不再逃避而直面人生,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
探讨军人的社会融入问题,将军人安排在游客群中,社会实验色彩浓重,内心的困境和蓝天大海对比鲜明;精心设计场景性镜头荒诞而抽离;但后半部分对女性身份的过度强调,让主题走了神。
#Cannes2016Paris#如何讲述战争的梦魇?
视角独特,细节真实,毫不拖泥带水。没有给到任何传统意义上的高潮,dénouement,或者结局的升华。
[4.0/5.0]<非普通服務>ArianeLabed這片好像克絲汀史都華。
切入點挺巧的,就是有點沒明白當地兩青年的車裏那隻拐杖是什麼意味。
只有视觉,没有视野。
Ariane也太像小K了?![我想看这部电影2017-04-05]
太闷了
前后像两部电影labed在里面造型很像KS
痛苦和大海一样,无法被稀释,只好逃避!
偏重女兵这点还是挺喜欢的,毕竟通常的军旅题材几乎outrightpatriarchy。切入点很独特,看完简介一直在好奇要怎么拓展剧情,确实有不少亮点,Screenplay奖实至名归。
好像上一次看时自己还在军中。又因此想起17年时自己也是,在沙漠边缘待着的日常里抱着对传说中“国王一般的休假生活”的期待。实际上也只是在确实还不错的度假村里待了三四天。唯一有趣的只是当瑜伽师让我们“尽量放松”后,我们差不多有一半人开始此起彼伏地打呼,还醒着的人得费劲才能憋住笑。至于PTSD什么的,不,就我个人来说,士兵都是习惯了压抑情绪去服从理性的,这种情感上的起伏,得到两三年后,才会在梦境中一遍遍上演,直到自身生活已经完全脱离军队与战区,那些梦也不再回来为止。
PTSD群像,过曝的碧海蓝天和内心的压抑碰撞在一起,能看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仍稍显沉闷。
大闷片,不知道为毛总感觉更像意大利电影==
军队的度假日(这不是战争片)。CANAL+/ARTEFrance联合制作100分钟版本,75分中等水平作品,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SOKO不光歌唱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