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上那些“出轨”“憋不住了”及各种对角色和女性扭曲侮辱的言辞比片中的封建思想更可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现代人的脑袋里还残留着可怕的重男轻女的恶毒思想!
跟[湘女潇潇](童养媳)和[黄土地](工作队-新政策)对读会比较有趣。欲望联系着的解放话语,与礼法-亲情-宗族混在在一起的压迫性力量,形成了女主角二难选择的两端,写得还是挺有力的。不过疯女人唱得歌实在太学院化了,小丈夫似乎有些太机灵了,三嫂的戏前半段基本空白后半段忽然变成了大反派,加之49年这么大的历史时刻也只不过是起到了情节推动作用,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少(或许这个正是影片本意?)。不过影片的女性视点以及行动,以及女性角度对男人的欲望观看,都可以续到新中国女性电影的族谱里面去。
人的口味看来变化不大,十五六年前初看就一眼爱上了至今没变。很奇怪知道这片子的人不算多,评出的分数也很辱没这片,真让人遗憾。貌似当年这部片子在国内因种种原因被压住了,但在墙外开花拿了诸多国际奖项也算是个安慰。大爱此片,之后所谓的同类型湘女潇潇之类的片子跟这部比起来连个凤毛都算不上。
借反封建,和人性的幌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怪力乱神的性压抑电影之一。80年代黄健中电影主题,就是压抑,性压抑,个性压抑,民族压抑……
6.0#资料馆只有文本在当时内地年代下显得先锋,语气轻松温和的苍白、意象使用的直白和大量变焦特写叙事调度的低效方法,能看到很多前作后作影子却看不到他自己的东西,与同期喷涌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相比自然会被无视了。
没修复过,所以清晰度有点赶客。但是黔北的地物人貌风俗拍得都很有感。那个年代拍个电影,取景服化表演,至少全都扎实。一直喊着“姐姐”的少伟可爱,婆婆也挺善良。这样更显出苦,显出压迫是精神上的道德上的人心上的。人都是好人,却因为不能思辨不能挣脱,去迫害另一个人,甚至自己完全觉不出那是迫害。这是30年前。
85年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完瞬时觉得有一个制度被误解了,那就是包办婚姻。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几乎是国人婚姻的主流方式,大部分人虽然可能磕磕碰碰有情感问题,但都走完了这一生。现在,2.4亿单身狗谁来收养?用什么方式收养?社会稳定的核心基础是家庭,家庭稳定的核心基础是人,人的核心基础是情感。以此类推,婚姻占据了社会稳定的主要核心问题,而我们现在可能遇到的问题,未来还未出现但早已经铺垫好序曲了。包分配的包办婚姻让每一个人有了一个家庭,人和人不管怎样都能走完这一生;但是现在,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上司都想给你“包办婚姻”而却不得。为什么?你要自由,你要独立……三十大几的你恨不得要了全世界,可是生命很脆弱,每个人只有100年,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放弃么?妥协么?无能为力么?都不是,是纳什均衡的每一次抉择。
3.5。资料馆1厅修复版丛珊、黄健中映后。1.片头结尾从中国汉字书写的流变来表现中国女性地位的稳固和一成不变。2.脚踩鼓锤舂米是性行为的暗示,洞中舔舐求子犹如吞精口爆。3.疯女最后的赤裸沐浴是向自由张开怀抱。
步入正轨且处于高位的电影生态会呈现出可能非剧情本意的“竞优外溢”状态。例如黄健中的良家妇女。台词真正被提及“漂亮”一词的只有女四号疯子村姑。其扮演者姬培杰当然是个美女。可观众却不会认为她能把领衔主演丛珊和张伟欣比下去,甚至角设反位磕着瓜子算计别人的三嫂梁彦位列三甲也都实至名归!……此谓“竞优外溢”。它会对观众产生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别管本片主题喜或不喜,单看这帮演员的颜值气质和演技,就已是盛世之象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24824705/
影片开始一段文字变迁折射女性地位的卑微就很巧思,文本除了批判童养媳这一传统的封建,还点出了女性所遭受的性压抑问题,片中女主的所谓“出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原始的性冲动。除了丛珊这个人物外,她的婆婆,疯女人,三嫂,实际上都是悲剧的命运个体,她们的存在勾连起了时刻都在面对不幸的女性群像。
“青蔻蔻的茅茅草趴在地上偷偷地笑趴在地上悄悄地哭变黄变焦就这样死了”婆婆人是好人但在童养媳这样的前提下唉终归比萧萧命好和疯女人的两次半边脸对照间离与穿插离开的离开了离不开的下水了还有望着她离开性意味开头大大的红太阳和婆婆的关系倒更值得细挖
小西天资料馆,黄健中导演和丛珊老师映后。这部电影在浓重的中国传统图景之下有着一个锋利的现代主义叙事,疯女人的几次出场和三嫂石洞求子这几场戏中强烈的隐喻和性暗示令人震惊,黄健中对于童养媳这样一个有着十分沉重历史包袱的话题的处理同样不寻常,传统意义上应该居于权威的婆家人都能够体恤女主的难处,直到最后一刻都互相扶持帮助,这种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处理手法在当下的二元叙事语境中更加值得珍视,本片对于南方山村云雾缭绕的景致的使用同样美好。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妇女的“婦”从来都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的样子。而“女”则是女人跪着的样子。到这部电影,一声“姐姐”,曾经是童养媳旧习下从无到有的夫妻情谊,现在则是二胎政策下亲密又疏离的无奈亲情。女性命运的走向从来都跟这个世界和时代密不可分,而真正的“解放和自由”依旧任重而道远。但在不论左右的条条框框中,人与人最真实最真诚的关系却是最打动人的。最难过就在于,人物都没错,角色都可爱,却还是造就了一出又一出悲剧。电影的美学也很厉害,演员的表演更触人心。(但感觉炳哥渣化的可能性很大,不如小伟可靠。)
三星半。对比《湘女潇潇》的童养媳故事。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改编自小说、关于农村女性和压抑的主题,正好说明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风格的不同。1第四代在反思传统之下的伦理诉说,《良家妇女》中的杏仙、伟伟的大媳妇小丈夫的包办婚姻中,虽有传统文化的压抑,也有一丝人性之间的温情(亦母亦妻亦姐),着意刻画杏仙对于人伦道德、家庭关系、亲情的纠结。第五代《菊豆》等继承了同样主题,但电影语言更为激进,女性性压抑的仪式化展示,女性更像是符号化的代表,批判传统的不堪。《良家妇女》反映了人性中的矛盾,有它独特的意义。2女性主义作品,四个女性的命运隐约埋藏在雾气朦胧山路崎岖之中,婆婆五娘的隐忍悲剧-疯女人的反抗未遂-三嫂被压迫和主动施害-杏仙的反抗和痛苦,描绘了女性群像。几处隐喻:片头对妇女两字的解释,钟乳石、水、佛像与性
幾乎不見男人的正面描寫,唯一的男童也還不成為一名「男性」。電影裡的女人在封閉禮法下的狀態,要麼忍,要麼瘋,要麼心理扭曲。雖然這個環境的人情依然讓人留戀,但對女主來說唯一出路是離開此地,也就是潤了。
解放前黔北山区的畸形婚俗——童养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A411v7wR
人都没错,人都想要自由,人都有感情。夹杂在嘈杂人声里的「我要嫁给他,我要他陪我去乡政府打离婚」才格外响亮。(映后:这部戏80年代末在法国放映了六个月,他们的记者惊讶于中国电影的开放,现在想来……
在资料馆和导演黄健中、主演丛珊一起看的电影。影片最大的冲突来源于童养媳的年龄差,合理性也必须依赖这年龄差。从孩子的偷窥视角观察媳妇的偷情,产生一种奇特的占有欲,像是孩子想私藏玩具一样的心理,可关系名义上是夫妻,这就造成反差。小孩亲吻大人、赤裸下身,从年龄上看没问题,从身份设定大有问题,很微妙。片名的良家妇女是要加引号的。有一些性元素的物化隐指,疯女人、年轻的婆婆、三嫂,都像是轮回的不幸女人命运,影子萦绕在身边。
小时候看电影频道放的,特别记得结尾解放军来了跟女主说你可以和丈夫离婚,最后女主就去离婚了。那时候多好啊,解放军和党就是来解放妇女的。
(2021.11.3黄健中电影作品展,映后:黄健中、丛珊)其实是儿童当老公版本的高配《隐入尘烟》,等一个修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