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人民的心愿——人大三届首次会议(1965)
- 标签:
- 纪录片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一月三日晚,首都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欢乐歌舞,庆祝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影片纪录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实况。它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这部影片中,拍摄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副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大会主席台上出现时,受到全场热烈欢迎、衷心拥戴的情景。影片在介绍我国目前一片大好形势的时候,介绍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情景。影片用许多具体事实,说明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的旗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影片介绍了三届人代会所增选的许多代表。他们有的来自大庆油田,有的来自大寨大队,有的来自海防前线,有的来自科学研究机关……。影片形象地报道了人大三届首次会议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和团结......

-
- 主演:
- 类型:
- 家庭
- 地区:
- 暂无
- 评分:
- 8
- 简介:
- 很惊喜,镜头总是拉开一点距离透过有些脏的玻璃观察人物,或在环境中缓慢游移;老庄和小孩演得都很好;声音十分丰富细密,充满实感;美术十分有苏联情怀,还有一种诗性的讲述在里面(杨德昌+塔可夫斯基了吗??)。这些都让人跳出情节之外而置身时代之中,下岗潮成为了时代的底噪。全给状态也不是不可以啊。命运这个词语在角色的交汇和错过中被不断模糊拉远,变成茫然的谶语。...
- 评论:
- 3.5。对物的迷恋远超过人,“孤品”的背后更多是导演的幸运——同在“迷雾剧场”下,其他创作者未必能像张大磊一样任性,削弱悬疑元素,贯彻长镜头叙事,花大价钱还原心中的八十年代,乃至把故事背景从东北改到呼市。事实上,在《摩西》之前,张大磊的恋旧情绪已经演变成某种病态,并在《蓝色列车》中愈演愈烈;而这一次,因为有双雪涛的文本和其他编剧的掣肘,整个故事的建构有了切身的实感,某些时刻看到了编导再造《牯岭街》的野心。失去了原著的多视点,但留白和后置仍能带来一种延宕的失落——那些被时代误伤的人,那些被提前终结童年的人,那些不愿相互遗忘却终究失散的人。枪响之后,传来了少年的遥远的哭声。似乎很久没再有过这种心碎的感觉。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15年来第一次看国产剧。在影院沉浸式观影一口气连看420分钟,毫无倦意且意犹未尽。在我看来这已不是剧集,而是一部优秀的长片电影。巨大的银幕放大了细腻的长镜头摄影调度。大磊和他的美术服化道团队神奇地构建了真实可信的1980-2000年代布景,电视节目、音乐、文化等海量的细节也从视听上全方位完美还原,令人无比怀念。偶尔将焦点从主角和主线抽离开来,去放到路人小角色身上。这些绝妙的闲笔很是珍贵。反类型的弱叙事风格背对观众,却打开了束缚框架。在这样360度无死角的刻画下,每个角色都是鲜活的。董宝石和张晨等配角的表演比主角还要出彩。有些元素被不可抗力弱化比较遗憾。看到最后几集就像主角一样,被深深的无力感困扰。《八月》的角色、《蓝色列车》的主题曲以及库村的提及,构建出属于张大磊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