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太揪心了。一种大小力量的平衡,是关注到个体暴力之上还有系统暴力,作为反抗,从来不可能从平衡开始。包括电影本身作为Lea的advocate也是如此。从漂浮的占据土地开始,怎么能落实出一套评判他人的伦理道德?
立场不同,就当作文化了解吧…但有句话我还挺喜欢的“fairistogivebothsideachance”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MustPoliticalSolidaritybeUnconditional?”DOK.festMÜNCHEN.LeahTsemel真的非常有魅力,作为女性,作为律师,作为人权律师,七十几岁的她,带着她的信仰,依旧战斗在第一线。
#HKIFF#有力量的纪录片,女人权律师屡败屡战,为理解巴以冲突和以色列社会提供了新的角度。正因在民主社会此番抗争才有可能,而民主社会中法治公义又真的存在?影后谈中导演介绍,主角在生活中平均每六个月收到一次死亡威胁,电影两个月后将在以色列公映,也许影片工作人员也难逃此遭遇。
#hkiff##香港艺术中心古天乐电影院#非常有力量的纪录片。强烈建议观影前做好巴以冲突、耶路撒冷的历史功课。个人很喜欢配乐。另外图画和影像结合作为打马赛克的新方式也挺有意思。遗憾是要赶场没能听映后谈。
影片本身只是聚焦律师的职业,却难免被敏感的叛徒、巴以问题、少年谋杀犯带走;LeaTsemel及其丈夫所为和UzziOrnan所追求的理念类似,均有反对当地主流意见的话题性,观影中对种族矛盾和法庭事件思考发散的过程远超事件的指向性,而永不获胜的理由算是对恐怖主义指责给出了对峙另一面的答案
正是在一个被政治与宗教如此裹挟的地方,才更需要这种处在道德低谷为“恐怖分子”寻求程序正义的魔鬼辩护人。整部纪录片基本是顺着一桩审判牵引出Lea理念成型的过程与各方面受到的压力。在处理不可见的画面内容采用分屏的手绘马赛克讽刺得可以。最终,当大家都已对司法系统失望,Lea选择仍要相信法律,令她犹如一个孤身作战的悲剧英雄。
太南了,真的太南了。
很用心的纪录片。材料组织、剪辑节奏都很棒!用卡通化的方式动态地打马赛克/拍手鼓掌的声音/穿插正式访谈和历史影像,让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很立体。两夫妇都有意思。印象比较深的台词是另一个人权律师说的:我不相信有公平这种东西……我认为公平的法院是双方都有相同的机会胜利。而用女主人公的话说:……而这种割裂深藏在以色列社会里。
纪录片的主角是一个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辩护的“以奸”女律师。她的当事人包括一个持刀杀伤路人的13岁男孩,一个在检查站制造爆炸的主妇。她调查的结果是:男孩只是跟着他的哥哥,拿着武器但没有行凶,后者才是动手的那个,已经被当场击毙;而主妇常年被家暴,早有死志,在检查站自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并非恐怖袭击。意料之中的是,近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从来没赢过一个案子,然而今年75岁的她还在工作。如果有更多人像她,奥斯陆日记也许就是大团圆结局了。
《魔鬼辩护人》为“恐怖分子”寻求程序正义的魔鬼辩护人。纪录一桩审判的过程与各方面受到的压力。在处理不可见的画面内容采用分屏的手绘马赛克讽刺得可以。最终,当大家都已对司法系统失望,选择仍要相信法律,令她犹如一个孤身作战的悲剧英雄。
29/3/20194:45pmartscentre/抗爭的路從來孤單吃力而不討好身為猶太人卻認為公義無分種族冷對同袍指責為賣國賊還不時幽自己一默/她很美因為擁有最自由的靈魂
一部很重要的影片,讲述一个以色列律师为巴勒斯坦人和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维权的故事。去以色列时就发现犹太人强烈的政治立场,只要为了“安全”,似乎所有行为都可以被合理化。
主題很好但我基本上每半小時都睡過去一次不知道誰在我飲料裡偷偷下藥了(我瞎說
#hkiff有位观众问了导演相不相信正义,导演苦笑了一下,回复了:“呵呵”。另外上面那位赶场的兄弟是不是坐中间排,放映结束还没开灯鼓完掌就百米冲刺跑了的那位,如果是的话,我就是坐你旁边的吖..你跑得可真快。
勇气可嘉,但总归是典型的自由主义法律思维:国家跟你谈政治,你却跟国家讲自然权利.正如其同事所说,在人代神立法的现代国家,又哪里有צֶדֶק可言?如果没有将胆识和才干耗费在一项注定是与虎谋皮的事业上,或许还能帮到巴勒斯坦人更多.
87-90分,人物,事件,角度,剪辑都很优秀
无论是导演和主角lea,都呈现出强烈的信念感,把她的“固执”拍得轻盈又幽默。分屏黑线一半用于马赛克当事人,一半用于回溯lea的经历,隔开戏谑和肃穆,强化了整体的表达。
论巴勒斯坦人如何在以色列法庭上获得司法正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激烈的纪录片之一了--Lea,是这颠倒又徒劳的世界里,一位真正的公义斗士。
導演把馬賽克換成了素描動畫,成就獨特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