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孩儿烦死人,有些小孩儿是天使。
四岁女主角夺得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真强~~
《浓情巧克力》→薇朵儿·希维索→4岁的薇朵儿凭借《小孤星》(Ponette)获当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为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悲怜上帝的小女儿》→联想到芦田爱菜的《再见我们的幼儿园》和《看上去很美》→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电影节影帝,就是凭借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奖的17岁的夏雨。
这世界有那么多伤痛,困惑,自相矛盾,可依旧有那么多值得相信,值得爱,值得快乐。在同样的恐惧面前,也许大人需要孩子要远多过孩子需要大人。电影结束时,仿佛听见小波奈特在耳边说,不要怕。
实际上没看完。大约看了五分之三了。不敢再看下去。怕哭得停不了。其实还有对片中孩子们的对话有些质疑,是不是外国的小孩真的比我们国家的成熟?才四五岁的年纪就会谈论单身、信仰什么的?是不是导演强加的。以大人的思维来模仿小孩口吻说的。
4岁小女孩儿比周董演戏好一百倍,看来演戏还是要靠天分。片子不错,但是让4岁小女孩儿演这种戏挺残忍。
故事非常简单,一场车祸中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从此也失去了笑脸,她日夜向上帝祈祷想要再见到母亲。年仅四岁的Victoire凭借片中令人心碎的表演获得了第5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迈克尔皮特和斯嘉丽如果有小孩估计长这样。啊突然想到我妈也是96年出车祸的,如果失去了母亲,与童年相伴的只剩下鬼魂和幻觉。
一个人离开了我们,但是有关他的记忆会将他留在我们身边。忘记是需要时间的。最后的十分钟解开了纠缠小波奈特80分钟的悲伤和痛苦,也让我们理解了原来最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学会快乐。活着就是为了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不再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哭泣或者悲伤,不害怕生活,不忘记欢笑。
小姑娘的演技真是天分十足。缓慢克制又满载感情的镜头运用总是让人想起杨德昌
演的真好上帝爱她
小姑娘表演确实厉害,而且全片几乎都是孩子之间对戏,无引导的情况下做成这样真的是要天赋啊
一开始我在片子的比例到底是1.35:1还是1.66:1上纠结了很久。最后终于确认这部原来应该是1.66:1的片子在转成碟子的时候应该是被切割成了1.35:1,以至于被来就特写跟拍镜头多的被切的不太成样子。情节最小主义,这孩子演的啊。导演怎么调教的啊。我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之后就再也再也见不到。母亲的出现有点意外,总算是能有温情的结局。
吐口水.....来让你....永远不死.那小孩是怎么演的啊???
J'appréciel'effortdeDoillonlorsd'écrirelescénariopourquel'accidentdesamèreetd'autresinfossoientindirectementracontésauxspectateurs.Maispasparfaitementfait.Tropd'infosnonpertinentesqu'ilauraitdûperdrependantlemontage.Bellemusique.
2007年9月2日燕园421若没有出色的儿童演员,影片可谓简陋。因为4岁的威尼斯影后,这部片子才具有了巨大意义。
完完全全被这小女孩的表演所折服.
这片也太好了吧,关于丧失的主题,儿童如何走出丧亲的悲痛,求助亲人,求助宗教,不过终须要靠自己,靠着爱与温柔,与最爱的妈妈作别。小女孩神演技,一举一动,真实自然。拍这片的导演们也太残忍了吧,让孩子触动这么大的情绪……四星半
死亡让小女孩在现实与信仰间逡巡,神迹会出现,却劝服你归信现实并对信仰保持尊敬(真狡诈啊!),算是儿童题材的小尝试。为了捕捉小演员的真实反应,画面被压缩得局促、呆滞,营造的所谓儿童主观视角把观众距千里之外,唯一优点是小演员们的惊艳演出。
高中的时候有个朋友,她的妈妈在她初一的时候得病逝世了。她和我说了很多关于她妈妈得病期间的事情,她妈妈出殡那天,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掉。我不知道她是已经痛的麻木了,还是过于坚强,但无论如何就如影片里的小女主说的那样:“她要我快乐。”
孩子们敏感不羁的表演赋予片子verite的即兴力量,Ponette像个孤独的小行星,禁不住旁人的引力吸引,总是下意识地伸出手、贴近脸,却又为了找妈妈而宁愿自我封闭,让人心碎的挣扎。从家国同构和政教冲突的时事角度看,又有点LordoftheFlies式的现实影射,只是那些孩子要比这群法国娃大多了,导演真是疯狂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