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表现了长征途中过雪山草地,有点流水账,缺点在于政委蓝马和团长脸都太胖了,不像一路啃草皮的。摘录一句台词:老乡,你怎么也下来了。我看你们挺好,我跟你们一起闹革命去
重走长征路,塑造了红军指挥员李有国的光辉形象。影片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不足是只表现了红军与阶级敌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没有涉及部队内部不同思想的斗争。
虽然有意识形态成分,但我觉得挺好看
你曾经救过蒋介石的命,今天该救我的了。
这个切入点是很不错的,长征并非只是领导人的用兵如神,更有基层官兵的酸甜苦辣。这个前锋部队所受的苦和做的贡献就是红军的精华。不过那个年代即使拍小团队也是非常官僚。这类电影以及诸多宣传品的风格,比如领导总是背着手插着腰的姿态、没有什么内容的指导和关心(“那要好好做老乡的工作啊”这类的),不但塑造了未来几十年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甚至一直影响着领导们如何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在当时这些都有合理性,毕竟1959年我们没有原子弹,经济也不好的,宣传工作很需要传播乐观的精神和美好的形象。所以在片中能听到最多的是战士们不断强调自己“不怕”、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样的精神。只不过现在形势变了,电影还这样拍就是用力过猛、不讲人话和弄巧成拙了。我记得以前这个条目里有人提过小周的特别形象的,现在好像也看不到了。
拍得乐观又有趣味,弱化残酷与惨烈。50年代的人还真有80年前的人们那股精神气儿,现代人演不出来,也就不再奢望如今能翻拍并再现当年英勇的神兵风采,看着清晰度这么低的老电影终归是一个遗憾了。
小时候被逼着写观后感的一部影片。从此深恨观后感……
真实残酷的战争,不需要眼泪,需要坚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9515514
朴实生动,无论是画面镜头、人物造型还是对话语言,这个老版的作品都具有相当的真实感!后来重拍的版本以及类似的题材作品,显然都不如本片!
五九年的彩色片,胶片和保存质量都好好啊,我记得小时候这个和大渡河前后脚看的,就以为都是新片来的,其实前后差了二十多年呢……
木版画一样的老电影质感,又很像老课本上的插画,是不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审美体系?演员外貌和神态、服装、道具想必非常还原,现在已经拍不出来了。(倒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生产力、文化等等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
主旋律老电影耳熟能详的长征故事群众支持下红军的胜利。
大撤退,大进军!
野战和突击部队钻火圈还是有原因的。大渡桥那十多个人冲到桥头怕火的话历史就改写了。滑雪那段用的什么音乐?在西部山路暴力惊悚片里平白加了诡异因素,还不如多突出内忧外患。
在领导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6.0,去年川藏骑行路过泸定还观光了泸定桥,桥下的水之湍急令人难以想象当初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飞夺”此桥的,剩下的翻雪山、过草地也都是听过很多遍的故事了,红军战士意志太强大了,令人喟叹,当然,也必须得高呼毛主席伟大,一个小小的党派最终能一步步壮大,推翻蒋介石的统治,成立新中国,🐮。
写不完作业不让看变形金刚,写完了作业只给看万水千山
bili追剧战争4/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铁索桥,过雪山,做饭老头背锅掉入雪山悬崖,过草地,指导员草地里去世。
从飞夺泸定桥讲到过雪山草地。基调上着重强调革命乐观主义的一面,弱化了悲壮惨烈的一面。人物安排则体现了毛时代的一贯传统,之前我是和《长征》相应的集数对照看的,《万水千山》里没有一个我叫得出名字,《长征》里没有一个我叫不上名字(不是指演员而是指角色),也许后者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取向。
夺桥的勇士缓慢地坠落,身后的人眼光未有停留,“不要怕火,不要迟疑”,chua,中弹了,镜头一转大部队已经在音乐中过桥了,看的时候想起了《实尾岛》。“我说你以前聪明现在糊涂嘛”,“呵呵”,“-马休息了-怎么?死了?”,“皮带煮好了还有红烧肉的味道呢”,台词、特写,有的时候像相声一样,令人迷茫,老李死的也莫名其妙,群演和那种移动的状态却实在很好,雪山上打跌的马,火把中“起来全世界罪人”。小雪山戏,“-老乡,你怎么也下来了?-我看你们挺好”和水门桥的伍千里一动一静,一众一寡,非常有互文性,对立而统一,而收尾居然是“-大雪山还在前面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