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在课堂上播放的。7分。
这个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爷爷,不想翠翠像妈妈一样,所以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让翠翠幸福,可惜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善良的爷爷逝世的时候是真的好心疼好想哭,从此只留下了翠翠和一条船,日日等着她的爱人
凤凰镇已经如同边城这个故事一般随风飘逝
翠翠演活了,现在我都还记得高中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说翠翠可以早恋因为她不用参加高考。。。
翠翠带着婴儿肥的瓜子脸,对爷爷撒娇:“不是翠翠,翠翠被鱼吃了”,很让人怜爱。还好是那时拍的,要是现在演翠翠的一定是锥子脸了。不知道潘玫现在何处?
其实,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角色是翠翠的爷爷。
翠翠的爷爷走了,天保没有天保,傩送离了茶侗,去了远方,狗,你要懂事,你要陪好没爹没娘没爷爷疼的翠翠。翠翠哭着哭着会坚强,在那人来人往的渡口,等那没消没息的情郎。我不认为沈从文的文字可以被镜头超越,所以我认为在镜头上大做减法,保留国画风格的这部作品是很不错的。
还是高中语文课给放的因为之前就很喜欢书啊看过好几遍看电影的时候看谁都觉得可惜俩男孩躺在草地聊翠翠一聊发现兄弟也喜欢那个沉默的看天啊呀真好换现在的小男孩早争个你死我活打出翔来了翠翠也可爱清纯的要命
文科班,半数女生哭得梨花带雨。“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画面和语言都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我没有哭。十五岁的夏天,留下的留不下的遗憾都已经过去。我心知肚明,我不会再等待,也没有人会来划我的渡船。
1.景色实在太美了,看得出凌子风的美学底子,还有1984年我们的青山绿水还在,没有人为破坏。2.爷爷的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丰满,尤其是从他人口中描述的他,更丰富了对他的认识。3.这好像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中如何表现男人的婚姻选择,权衡利弊。沈从文更了解男人。
现在国内能多几部这样文艺的、乡土的、质朴的、清新的片子该多好
像这种走内心戏的书,拍成电影真心难···翠翠的内心戏份其实很重要但貌似这个有点弱大部分还是忠实原著的
晚上的戏都暗成一团,白天的场面也是画质感人。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忽感慨沈从文果真能活写出少女心态,一忽聊起湘西这个地方很神奇了。结尾处大家都很惆怅。小伙伴一语总结“撸完这片儿,心情十分潮湿”
非常理解爷爷,二佬太坑人了,不仅坑了翠翠还坑了磨坊家女孩。爷爷因为女儿的遭遇不想让翠翠走老路,想给她找个好归宿,翠翠又太单纯不懂得这些,加上民风含蓄自然不能热烈的表达。大佬看上翠翠,爷爷觉得是个好人家可是为了尊重翠翠自己的意愿而去问翠翠,翠翠不是很明白,又表现的更喜欢二佬,爷爷自然为难了,而二佬只是唱歌也没明说,甚至让人以为是大佬唱的,唱歌之后再无表示,镇上的人又传言他要继承磨坊,爷爷家条件不好,二佬不开口让爷爷怎么开口,后来大佬死了,二佬家更是冷漠,还反过来怪爷爷,最后自己还出走了。也是命运捉弄人吧,如果大佬不死,可能会是好结果吧。唉,非常喜欢懂事可爱的翠翠,希望她不要等了,有别的好人家就嫁了吧,别在一棵树上吊死。电影里湘西风土人情好淳朴,爷爷去城里买端午节的货物的那段看着好温馨。
202012从头哭到尾。爷爷,我的爷爷,我再也没有可以那样说话的人啦。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应该尽量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影像语言,而这部《边城》中大量运用旁白来交代剧情发展与《山楂树之恋》直接上字幕说明故事转折一样让我觉得鸡肋、感到失望。尽管如此,这样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文学韵味的电影依然比如今各种胡编乱造乃至粗制滥造的国产商业(烂)片让我看得舒心。
很多年前看的小说,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堵得慌,但没有哭。今天看电影,却哭得稀里哗啦的。有时候电影比文字更有力量。虽然胶片都放变质发黄了,声音忽大忽小,愈增怀旧感。
后来就是,等等等等。
唉,这惆怅说到底还是因为嫁女儿嫁孙女。湘西,看到小女孩再湘水中洗脚,便想起小艺说他们从工地回住的地方,就会经过一道流水的桥,每次经过也就赤脚下去洗脚了~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心悦君兮君不知;旁白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