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符号化:普通工人简化成愤怒的眼、资本家简化成高吼的嘴、皇室内阁简化成无头的躯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者简化成鼓掌的手。像《十月》一样,又演了一遍“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3.5;出神入化的蒙太奇运用,将镜头组接产生的力量最大化,尤其是结尾手部特写与冬宫结合而出的寓意,以及股市和战场两组镜头的对切;具有庄严气势的仰拍,汹涌的车轮飞转,阴云压境的蓄势待发,不仅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也在叙事上颇有高效之能,当然后半部那场革命就语焉不详了。结尾的意识形态真是相当浓厚啊!
圣彼得堡大烟囱,多生孩儿多罢工。炮火机枪蒙太奇,黑云战马轰轰轰。
弱于爱森斯坦的同期,但20年代的造型确实强
鸡血地可以,蒙太奇果然是打鸡血的好方法~不过叙事真心差些~
#FIFF#蒙太奇做的不错,配乐过满了,叙事有些混乱。
7分,普多夫金目前能找到的几部都看了,之后再看看《亚洲风暴》吧
被硬生生逼出阶级觉悟的工人不知为何而战斗的士兵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上流社会彼得堡终究会变天//有几段配乐很出彩
不愧是蒙太奇的鼻祖啊。效果很多十分惊艳。
一首无产阶级的悲歌,人们在各种生产环节被他们的祖国吞食,连骨头都不剩。/末日会反复到来,而圣彼得堡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它将永远存在。因为并没有最终胜利,换句话说,革命胜利的果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结尾的慷慨赞歌只是历史轮回里的下一幕悲歌前奏而已。/“面包!”“自由!”“和平!”人们的口号简单明了,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到底谁才是共产主义的叛徒?”/“苏联将何去何从?”我也问,我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
FlickerAlley;NB
这个和《亚洲风暴》感觉好像。普多夫金的代表作基本看全了,《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汗的后代》三部作品是一体的。
苏俄的民俗人类纪在意识制图学的地表之下,有时要咬碎官修解释学,有时要撕扯塑像的结构中涌现的冲动;而普多夫金则长于这种“战争、速度、诸事态的对抗”的蒙太奇。
角度,平行叙事,阶级
“蒙太奇为王”
挺一般的
比《十月》好看得多。但是等等,我沒懂,「聖彼得堡」不是一戰中就被沙皇俄國改成了「彼得格勒」嗎?十月革命後左派中有恢復成「聖彼得堡」的呼聲,但最終改成「列寧格勒」。這anachronism(如果真是anachronism的話)或有深意?
主要问题仍为过犹不及。不断通过影像力量堆砌情感,忽视了作为艺术应有的留白。
8.3/10,雖然多了一些空鏡及雕像的攝影,但普多夫金明顯更集中人物的動作及表情(CU)表現,蒙太奇的構成都以此交替剪輯完成,由此鏡頭停留較長,字幕卡的依賴減少,令觀眾更投入,後段的股票及戰爭的交切亦印證了普多夫金的特點。其次,與"母親"相同,都以家庭劇為主軸,有明確的劇情,不至於疏離
这个时候苏联演员们的表演真是好强,经典不过时,这个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极大的加成,最后的母亲提篮而来,大仰拍又接大全景,然后就是她的表演特写,一连串镜头下来真实震撼,后来接圣彼得堡那样的建筑,都盖不住这种朴实的表演,而是互相成就。这部以家庭开展开来的蒙太奇长诗,是当时真正对于影像镜头和表演的聪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