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吵架的那两口子让我想起我邻居
3.5鸳鸯楼,似是单身人士无权入住的乌托邦,但又容不下过于繁冗的意识形态,正如每个家庭(夫妻二人)始终拒绝与第三者直接交流,相同与否并不重要,赞成与反对才是对错的(盲目)指标;八十年代生活现状剪影,对形式内容做出“自我”否定(反婚),与张元《我爱你》相差无异,片末德彪西背景乐感人。
升降电梯不停运转,带我们走进鸳鸯楼中六对情人隐秘的情爱世界。不能忽视的一个亮点,每次向窗外俯视都能看到楼下双鸳鸯。楼内楼外,这是一个流淌着爱的现代都市水泥荷池塘。工人爱侣打打闹闹,厂长丈夫紧跟时代热潮出轨红衣情人,画家夫妻从猜忌到和解,老夫老妻应酬忙做饭,新婚夫妇为一本《性知识大全》尴尬不已,高知倦俦忙读书没有备孕“替代机制”(即情绪)。现代都市里爱情的每一张脸都不同,但都是爱真实的样子。告别了《邻居》中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现代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的疏离隔绝中,爱似乎成了唯一。郑洞天老师的模式很好摸透:关心房子与房子里的情感关系;时尚音乐(《邻居》中是交响乐,该片中是电子乐);变焦长镜头;人至上主义而动物受罪(《邻居》中的公鸡被宰被踢,该片中的金鱼),这似乎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不经意的环保寓言。
这部电影潮爆了!没头没尾的碎片,所有的矛盾几乎都没解决,80年代的美学探索远比现在给力
90年代,长沙,电视,补登豆瓣。多年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记得有张嘴唇样的床,还想找来再看一遍。
本世纪初的北京在电影里会显得惊人地遥远和陈旧,但86年的北京却反而很新很新。觉得这些人的生活比我家在10年后的要新太多了
无论开场结尾的newwave电子乐,还是段落式的结构,还是五个故事均是夫妻生活的主题,还是纪录片式的生活流,成熟度和表现力都让人吃惊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话题性也非常前卫,生育、出轨、夫妻性关系、女性的独立…每个家庭各有不同,而导演郑洞天关注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细腻、敏感、尖锐、复杂并难以言喻的关系。八十年代中国真的有活力啊,那时的年轻人真的很有个性啊。
无关第四代、纪实美学、候麦。就是说不出地挺喜欢这电影。
越哥看电影之鸳鸯楼,有种老电影也有精品的感觉,颠覆了我对国产老电影的一贯印象。
粉饰婚姻太平共筑和谐两性生活
电影里的六个家庭各有各的洋派:家里有钢琴、有电话、吃西餐、22寸彩电、待客随时有饮料、1200块钱的组合柜、超市大采购、美国人来家聚餐、有人想留学、有人想移民。这可是1987年,即使是北京!可喜在洋派的包装下,影片没有蜕变成虚浮的无病呻吟,反而用绵密扎实的细节编织出真实的世故人情,今天看仍有光彩。
感同身受的真实,平淡见真实.一些长镜头让我想起了UmbertoD
家庭主妇那段在观念上很可能是参考了《让娜·迪尔曼》和《风烛泪》?
八十年代的背景下很有趣
六对夫妻生活短篇报告,新派超前,北影附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
结婚后的生活,人间百态。9.8分。
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
这部看完太令人激动了,好看到兴奋地合不拢嘴!开头结尾电子乐和时尚的演职员表,进入八十年代街头。六对家庭,不同的两性关系问题,每对都极具现实性,用做戏的匠心打磨电影剧作,在有限的空间里打磨角色和人物心理,没有一句水词,尤其画家部分每句台词做到潜含深义。人物内心戏外化,悄然实现关系转变。不亚于候麦的人物揣摩。加入八十年代时代背景,婚外恋、性启蒙,家庭型女性、知识型女性等。最后普通的生活仍在继续,完成人物鸳鸯楼下“出场谢幕”。
探讨的问题很深刻,表现的方式很前卫80年代是真得很潮。
一栋楼里六对夫妻的故事,展现80年代的婚姻百态,婚外恋、性启蒙,家庭型女性、知识型女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六个家庭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闹到离婚的地步,这符合当时普世的婚姻观念,就一旦结婚就决不能离婚,床头吵架床尾和,再多的委屈和牺牲也得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