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看似是纪录片其实是虚构视角东方旅行日记被浪漫化,但也不失亘古诗意
东游记
昔日说瑞典语的芬兰人身体力行收集证据驳斥瑞典前辈解剖学家芬兰人是黄种蒙古后裔的定论,如今恰依附上独立百年/回鹘体蒙文热潮,“我的第二故乡”/“做一行爱一行”...透过时间作为的滤镜想要直抵Ramstedt内心确实生涩却不乏曼妙
有一些动人细节的平行叙事纪录片
无聊。但是跟俩导演聊了下,发现还挺有想法的。但是真的无聊
以芬兰语言学家Ramstedt的东亚纪行日记为蓝本,将两个时空并置。其实拍得挺好看的,但很不focus,素材选择没有明确主题。叙述的一部分就是语言学家行程流水账,另一部分是诗歌和哲思。还得关注似有若无的画面联系,同步的异步的(语言学家出国考察常年不回家;而在今天的日本,餐厅里的女士也抱怨丈夫总是工作工作一天十几小时而无暇顾及家人)。出门前吃有点多,看得困的我。ChrisMarker遗毒不浅啊。
一个芬兰语言学家眷恋着蒙古,令人神往。
昨日的回忆和今日的影像叠加,遍及远东的蒙古,日本,中国,以及韩国。
觉得不好看。
①如果你拍一部100年前一个真实人物的传奇,怎么搞?在影像记录近乎欠奉的情况下,拍一些相关的古迹、古籍,然后找一些后人、专家访谈,是用得最多的套路,然而本片的创作者另辟蹊径,把此人游历与供职过的国家当今的图景和风貌拍一遍(主要是蒙古和日本,兼带一点中国),最终呈现出视觉是现代化的今天,旁白是昔日的史料,给观众造成一种十分奇异的违和与反差,这就是我关于此片的观感;②这个芬兰人的真实形象,只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亮相;③对于芬兰人和蒙古人来说,可能他还算是个名人,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接受,但对于像我这样对此人一无所知的观众来说,有一种神游放飞之感;④此人对于蒙古语和日语都是很短时间掌握,和当年梁启超有一拼,不知真假。
古今交错,过去的回忆与现代的影像交织,十分新颖,也有一点点喧宾夺主
蒙古野生的风情是那么迷人。
高级Vlog
现代的画面,讲述的确实一位学者、外交官在东北亚的经历。第一次知道传记类纪录片可以这么拍
一些配乐挺好的
WesternMemories.非常生涩,不喜欢
和小伙伴都觉得蒙古的部分拍的很好,东亚三国的部分多余。想看到一部拍拉铁摩尔的纪录片……
有点意思,在现代影象下念着百年前的笔记,最近看了很多蒙古国近年经济分析,日落西山了
AjourneythroughMongolia,Japan,ChinaandSouthKorea,narratedbythejournalsofFinnishlinguist,diplomatandjourneymanG.J.Ramstedt(1873-1950).一位芬兰的语言学家暨外交官在1898年至1929年期间在蒙古,日本,中国,南韩的经历回忆。期间经历了1898年还是大清掌控的蒙古生活,1911年蒙古脱离清朝而独立并与苏联周旋,1917年芬兰脱离苏联的控制而独立且被派到日本、在日本十年的这期间又去了中国,南韩一段时间。
会马朔漠,回首霓虹,阿尔泰诸国纵横生涯,汇入商业文明的内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