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車巨少年在維也納難民營和父親身影拉扯的成長故事,故事簡單但題材取勝,兒童的視角和生活質感很細膩寫實,部份橋段稍嫌重覆拖沓。
asadmovie&asweetending
通过车臣男孩的视角讲述他与母亲妹妹在奥地利的避难生活,其与临时父亲间的波动关系成为影片的感情核心,在男孩这一被迫成熟的社会角色与其天真本性带来的对界限的试探欲望之间创造戏剧空间,对环境的展示去刻板印象。以简单手法处理对全球性的人类问题做细致观察,不乏对现代世界政治剧变的成熟理解。
柏林非得跟俄罗斯闹不愉快吗?电影节开幕同志跑出来抵制冬奥,这个竞赛片又扯上车臣难民的压抑生活。虽然枯燥,但它在此次大批关于“小大人”的烂片里,还显突出。
战斗民族的荣耀
#奥地利电影节不错,比《最后的障碍》好多了。
男孩说“你又不是我爸,别对我指手画脚的”的时候我开始喜欢这个导演。尽管爸爸也不是什么好人,因为抢了妈妈,但你以为你是谁?女人可以有新男友,但是孩子不能有新爸爸。一个寡妇在难民营里生存是多艰难啊。只有小孩子有绝对的自信和宁死不屈的力量。我们去爱每一个小孩子和每一个大人吧
麻蛋,又见欠扁小孩...
沙发不错
少数族裔,丧父少年寻找父亲的成长之路
難民+族裔+性別+宗教問題的一部片。很懷疑在奧地利的問題,是不是都源自於「女性所有權」此等宗教問題⋯⋯
先是被电影的中文名吸引了,以为跟《百年孤独》有关。出字幕时,片名被译为《车臣流亡少年》。特别喜欢这种电影,简简单单,就是普通的人,普通的生活,普通的感情,但却普通得真实平淡。
#2014SIFF#车臣男孩一心要接替父亲成为真男人。如此悲伤且夹杂悲苦的故事如此表达,实在太骚。。。
观影过程中浮现一个想法:底层人民的子女鲜有得到细心的照顾与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还是底层人,所以底层人不配有生育权;但转念又一想,正是足够多基数的底层人(大多是世世代代的底层人)构成了社会金字塔稳固的底座,才能支撑起中产阶级和上流人士
能明白阿斯兰或是佩措尔德的电影也就能大致感受到这样的电影在说什么了
开头和《佛罗里达乐园》异曲同工,本来很期待电影对母亲角色的刻画,但是她的线中段就已经丢得差不多了。不知为啥导演只花了十分钟来收尾,导致最后这个达内式的结局也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感染力。用难民互助会的谈话加速“父亲”形象的崩塌,穆斯林教友时刻逼迫主角“长大”,两处都安排得比较舒服,既没有带偏孩童视角的呈现又没有破坏成长故事的脉络。
题材不错,看到熊孩子就讨厌!
寻根主题小孩扯上太多政治因素果然够柏林
2016.05.24
战斗民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