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球。民主的戏。
先不管影片的真实性,正如玛索琳娜所说,她不知道是不是她和伊文思的介入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她不能确定是否真实,只是他们尽力在捕捉他们看到的真的。镜头的捕捉和调度太棒了,也正如玛索琳娜所言,他们在捕捉每个人的表情,想通过表情来呈现每个人迥异的个性....
一个球引发的民主主题班会。老师期待的并非民主讨论,她期待的是大家帮助老师一起说服“犯错”学生,于是上来就预设立场,认为球友会互相包庇。而当同学们指出既然可以自由发言,就可以随意发表看法后,老师居然立刻承认了自己过分主观的错误。在2021年看来,这场讨论和谐、先进得难以置信。难免陷入思考,被镜头记录下来的“真实”到底真实程度有多少。
“映后,伊文思夫人还特别询问了如今中国课堂教学中是否还保持了这样的传统,是更民主了,还是连从前都不如了。结果满堂哄笑。”
因为看多了文革时期的片子,我一直在思考,那个年代真的那样罪恶不堪吗?还是后来那些拍电影、写小说的艺术家们刻意挑拣、放大那个时代的悲剧和苦难,吸人眼球,尤其是在后来自我反思的氛围之下,批判文革也成了政治正确。就伊文思镜头下的文革,我们没有看到红卫兵张牙舞爪,也没有看到老师被红卫兵打的抬不起头来。与之相反的是,学生们大多数还是维护着老师,那个反对老师的同学从内心中还是尊重老师,有畏惧的,这和其他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完全不一样。那些说此片是排练好的,是洗脑的,我不能苟同。镜头之下,每个人确实装腔作势,但真实感是有的,尤其是后来关于自我反思和民主发言的讨论。不能说这部片子有多写实,可也不必以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毒眼光看待。如果可以穿越,我真的好想回到那个年代看看,纪录片的魅力在于让我们对刻板印象产生怀疑。
红卫兵时代的班会课……
5.0過往的小男孩已長大成人歲月的痕跡留在ㄌ影片中
所有的讨论都隐藏着阴谋
如果我讲政治传播或宣传,一定要在课堂上放这片。展示什么叫洗脑。群体压力很可怕。
难得的文献
用宣传片的手法来论证民主自由问题,有点不合适吧
很有时代感。这帮孩子现在应该都过五十岁了吧。怎么说呢,还是希望今后孩子仍是孩子,整天跟大妈讲道理的,那还是孩子么。。。没字幕,听到好几次"民主"。中文词的外延忒大了。另外,三十一中是中山公园旁边那个吧?
所谓民主与自由
课堂上的互不妥协、补刀、转移注意力,各种意见针锋相对。师生平起平坐的姿势是个前提,实在是让人挺惊讶的。老师在主持话题时明显的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和后来当事人自己站起来诚实回应“踢球过顶”的原因,对比之下的效果简直精彩。
以北京第31中学发生的一次学生踢足球从老师头上飞过的偶然事件,师生之间所展开的一次激烈的讨论构成全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学校这个意识形态机构所具有的民主与自由。本片获1977年凯撒奖最佳纪录短片。就是法语旁白太令人蛋疼,中文又听不清。
取材特别
现在去看那个时代…挺有意思的~我读书那会儿,还敢跟老师来劲?要不罚站、要不留堂、要不请家长……最怕请家长了~尴尬不说让爸妈生气……呃~~
好民主的氛围啊,但是在不民主的环境里,镜头一旦出现,人的表演成分将比在民主环境下更多(也许是不自知的)。在有些国家,最好的纪录片应该是偷拍的。
太有新中国味道的电影了~~也只有中国人能懂得其中玄机
atleast解释了为啥中国一直踢不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