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很难过,台湾的土壤的厚度不够支持庞大的电影发展,但他们还是那么认真在拍。香港那么小,他们的电影人无论烂片好片,我都亲眼看到他们对电影的认真。为什么我们这么厚的土地,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国内电影人却那么多不认真对待电影,太糟糕了,认真再认真。
你们有蔡明亮有侯孝贤有杨德昌有李安可以了......
大陆一直坚持的政治教育不如学学台湾多点人文教育会更有成效~
他们在岛屿写作,他们在岛屿拍电影,他们在岛屿唱歌,然后,影响了对面的中国大陆。
大师远走,电影只剩形式。在没有大师引领的时代里,人人只能各自修行。——林奕华
发现自己对台湾电影真的有很重的一份感情存在,熟悉的闽南语、熟悉的气候、建筑、街道和风俗...哪怕深知现在台湾90%的电影依旧烂到不行,但还是对其抱有希冀。
家长太强…
【欠一億跟欠七億都還不起,那就欠七億好了,反正輸了就是一輩子沒了】魏德聖導演拍《賽德克·巴萊》時候的破釜沉舟令人震動,差點忘記《KANO》也是他拍的了
“这群新导演带给大家最大的东西是文化上的冲击”//怎么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美丽的花//做电影如果老是需要为爱发电也不太应该
有时候真的会迷失,在片场越久大概对电影更爱不起来,看看这些前辈的故事给自己打点气,说到底当年的梦想不是正在实现吗。
台湾的电影从业者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舒服
感动和力量,需要慢慢消化。
8.2为锋芒、纠结与才华、成熟打call。region、district、area哪个用来形容湾湾更确切呀,不过,艺术创作者能够不被zz限制,得到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闪光。
开头比较有意思,讲到后来就.....太情怀了吧
15年的时候虽然相互拉扯但至少还有影像交流合作的机会现在就完全不要想了
还是蛮感动的,好多喜欢的导演和作品。拍电影很难,要坚持自己更难。不过,那些老一辈的电影人几乎都没有出现。
基本上是在讲台湾新电影在各个层面上对台湾电影发展的影响,有一些极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视角。
台灣電影宣傳片,不打分。
從結果來說,無論是采訪內容,還是市場篇幅,都沒能夠支撐起“我們這樣拍電影”這一命題之重,想表達的太多卻都浮於表面,即便要說拍電影之難也沒讓人覺得說在點上,落點反而讓人覺得更多是在“賣慘”和“雞湯”上了。
2001的最低谷,纪录片风潮,面对大陆市场的矛盾形态,魏德圣和钮承泽的“郁闷”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