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片子好像就没有一个镜头是超过一分钟的,他累不累啊,不过敖德萨阶梯那段快慢结合确实比较丰富
有人说他是为了一碗汤而死的,可当人民振臂高呼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不只是一碗汤,那是两碗汤三碗汤乃至千千万万碗汤。剪辑相当之凛冽炫酷,基本上每秒都有新镜头,在固定机位大行其道的黑白电影时期,这种多机位+剪辑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显眼。至于敖德萨阶梯,我还真没想到这居然是完整的一章,而且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即使搁今天也是颇为牛逼的场面,更不要说它本身就是开山鼻祖了。
到今天才看这部影史教科书,真是抱歉啊!但真的是不好看啊!
爱森斯坦开创了区别于美式剪辑的苏式蒙太奇,速度更快更凌厉,远中近景包括刁钻角度频繁切换,各种局部特写大特写使用得更大胆,效果就是更有压迫性更有冲击力更有煽动性,绝对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作品的洗脑功效。第二幕结尾第三幕开头,节奏突然放缓开始抒情渲染,与敖德萨阶梯一静一动相映生辉
牛逼的不只是蒙太奇,还有极具压迫性的运动镜头和构图;另外,觉得政宣片还是用默片拍好,口号式的呼号减到最少,全靠影像去煽动。
技術毫無挑剔之處,至於劇情……大家都明白……
快速凌厉杂耍般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混乱紧张,群众场面的娴熟调度,长镜头俯拍,为了一勺罗宋汤,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罪孽深重却影响深远。鲜红色的旗帜,黑漆漆的炮口,站起来,吹响号角,拿起武器反抗,为夺取胜利和面包而战。
教科书片。有专门长评论不多做一句话评论。
不愧是经典,感染力够强!敖德萨阶梯一段是爱森斯坦“冲撞蒙太奇”理论绝佳的诠释,150多个短镜头起到时间扩展作用,震撼人心,在景别、机位、被摄物上作出对比鲜明的快速切换,睡狮-蹲狮-跃狮的隐喻蒙太奇魅力十足。剧作结构是经典五幕剧,纵深感强烈的构图、配乐、节奏、红旗都是亮点。(9.0/10)
私影史默片最佳易手,也是我的第一部爱森斯坦&政治电影Top5。算上没喊出来的,平均三分钟震撼到爆一次粗吧,在几乎所有主义之间自在穿梭,把人类近十年拍的电影合起来也干不过这片的建设性。只学“制度”不学艺术:中影史113年,此片面世93年,而这种电影我们到现在一部也没拍过。无论形态还是形式。
共产主义的童话,可是不得不承认很有镜头感很有煽动力。情节的择选和镜头的转移都有一种深受绘画影响的古典美。
电影题材和美学方法的结合,在这个电影里绝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为除却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只凭技术就可以载入影史咯,怎么不评一评阶级仇恨比海深
一个说明editing和montage区别、说明只有组合镜头才能传达状态的绝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给的方式,使要表达的内容很精准。情绪的渲染跟剪辑节奏跟配乐紧密地黏在一起,无可挑剔。桥上的马太震撼了。
九十四年前的电影,节奏排山倒海。上次看可能是去年年初,这次打开B站直接从后半部分开始放起。忽地跳大特写,现在看都先锋。黑白片特别注重影子的造型。这片子神奇地没有“主角”,甚至都不能算群像。开片惊涛拍岸暗示俄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的巨变,让人想起Ann的《江南书剑情》开场是钱塘江巨浪。按理说,中国电影学院派教育师承苏联传统,但是这种犀利的蒙太奇手法却非常罕见,倒是在香港新浪潮身上颇多显现。胡金铨做副导演的时候研读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真是非一般副导
告诉我爱森斯坦你和爱因斯坦一字之差为何你也这样伟大这是苏联的电影来自1925年却将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一种不朽无可厚非我现在讨厌爱森斯坦和格里菲斯那一堆人得很!
四星半。14ALL,ALL41;1AGAINSTALL,ALLAGAINST1。敖德萨阶梯:教科书级蒙太奇。
关于这部电影以及它在形成电影语言方面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性,已经被说太多了。应该承认,爱森斯坦不是唯一的蒙太奇理论家,蒙太奇原理很可能早已在另一个特定的时间被发现。然而,即使在今天,也很少有导演能达到爱森斯坦在媒介发展早期阶段通过不同影像组合创造意义这一技巧的水平。苏联电影真是人多,虽话语无声,但配乐和画面极具力量和煽动性,敖德萨阶梯也成了永恒的经典。
蒙太奇的力量!接近100年后的今天爱森斯坦超前又永不过时的剪辑手法还在无数的电影里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