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FF2020/是否也要把观影主体作为劳作的替代补偿?
#2021TIDF#華人紀錄片獎入選。前入围IDFA短片竞赛。极致形式(时间和季节的累积-时间和空间上的层次与匹配剪辑)也做出禅意了。倒是想起贝拉·塔尔的那部短片[序曲]。
7.2
屎
完全将情感的压力交付给观众,观众可以「悲剧美学」也可以「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唯有一成不变或者时过境迁的背景,讲述着千年不变的中国人的「承受的苦难」。
归
老爷爷走,进度条也走。能看出拍摄投入了很多,还是值得一些敬意,形式也确实能够承载一些内容,但最后那个开灯有点减分。
#SYFF2022#IDFA2020本质上是对慢电影/物质电影传统的致敬,《都灵之马》的局部。
毫无意义的双向剥削。/BISFF20.
#2022海上影展#一天,每天。一段路,一辈子。
又名:Stalker--
#dafilms.com#20多分钟,日复一日的徒步山路,像是从漫长素材中提炼而出的一种干涩,只能通过看周围景色、老人穿着和持物、天气变化、狗狗来消遣。比起那些轻巧清洁点缀的乡村故事,导演或许就是要传达老人生活的这种无奇,的确也在几次不经意的走神里感受到了。
海上影展。对一个老人行走山路的背影的拍摄,日复一日。很难说这真的是能够接受的电影形态,或许放在艺术场馆中更合适?但是如果没有聚精会神的时间累积,它留下的又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或者,我是否还是在寻找影片内部的丰富性,一旦这种寻找丰富性的尝试失败了,就会不知所措……
一石二鸟龙虾三吃,一看就是wip拿来凑数的
【CEF海上影展暨论坛学术展映】在中国无数个不知名的村庄里还有无数个这样不知名的背影
步行指南
三四百小时的素材里背影素材是三四十小时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以前喜欢的TOT的游戏,跟随着老人的脚步温习他的生活,好像最后的睡眠是陡然消逝一般。这个解读不知道为什么对被摄者好像很没礼貌,但确是第一感想。
背影,走路,手提各种物品,季节的变换,视觉信息够丰富,会思考他是谁,要去哪儿。片尾开灯前的纯黑画面,也很有悬念感。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