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了!40s的老片,蒙太奇声效画面综合运用自如。还有飘逸的《四季歌》。
相當傳統的情節,並且仍保有一些默片時代之餘韻。
构图、场面调度、音乐。蒙太奇、声画蒙太奇绝了,但又有中国的含蓄。
跟上海電影實在沒有辦法比。
2012-5-1第二遍.很牛逼啊,看那結尾,群眾場面,多有煽動性!另,金山有詩意,一個是夫妻逃難鏡頭升降之間時間壓縮,還有張瑞芳唱歌的特寫拉全景,很有節奏感.
3.5//194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张瑞芳)她创造的这个角色很有激情,内心丰富有依据,思想发展变化清晰自然,人物情感的表达准确可信……“创作中,她总是非常重视巨重的人物关系,腰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找寻人物的特殊性格。”//(金山)他总结自己数十年的表演经验:“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陈浥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M]p73-75
在当时生产技术非常落后的前提下,能够拍出这样的作品十分不错了,东影制作的,有许多“满映”人员的帮助,也有日本人帮忙搞技术,但是总体上是中国人主导的,意识形态非常正。
开始不觉得多好,主要是价值观跟现在太不同所以看着急得慌。但贯穿始终的是影片精致的横摇、推进及更丰富的快速移动镜头,几乎是我看过的那个年代镜头移动最多的,雨中葬父一场镜头太有想象力了,煤矿中小空间调度得很好,镜头剪接赶趟,最后的造反群戏也很丰富。众多外景一窥当时东北社会风貌,有价值
看得痛不欲生
声音几乎听不太清楚了如果能修复一下就好了
立意于暴露时弊,主张民族自强,追求社会公正。
和八千里云和月一样有打动人的高光时刻,就是张瑞芳唱四季歌,矿工工友在一起静静听。脸部特写蒙太奇两次,上帝视野一次,以及无数次画外音长镜头。
造反有理!东北人,中国人的苦难史,反抗史!个别镜头有蒙太奇学派的味道。希望有修复版,在B站看的黑乎乎的,显得有些镜头比较拖沓。
张瑞芳和白杨一度分不清楚,两人都长了一张又红又专的脸。但在本片中,或许是因为正青春,尤其是逃难中还要保持着一副精致的妆容,美的有些出戏。左翼电影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和唤醒民众,这是由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日本的侵华罪行需要我们牢牢记住。
音乐配得很生动嘛简直要跳起舞来了。你们在矿井下的遭遇将在新中国再创新高
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彼时彼地普通百姓的痛苦,矿难那段男女主角大难后重逢看得人泪流满面。刻意给了个光明的结尾,其实是败笔
2020.11.10摄影构图角度精致。人物遭遇和表演实现连续性,通过声音完成空间外的表达。剪辑和运动节奏形成满洲矿地劳动交响曲。因满洲特殊性,无任何一方的意识渗入,只表现人民的苦痛遭遇与主动反抗。不同于同一时期其他抗战影片,生活细节完成历史的在场。
整体风格较为一致,写出日伪统治下老百姓有无法生存的无奈一面,但又因孱弱或一些小利而能挣扎苟活的一面,纪实性强,很多细节都是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比如鞠躬动作),从这个角度看结尾的刻意光明其实是败笔,到两个煤矿群众静默群像镜头就足矣/意识形态上没有倾向任何一方,怪不得书上对这个片子写得少/看得出金山爱用摇移的长镜头来“点题”,表意抒情,从一个主体移到另一个,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直接间接的联系,或者是因果,或者是象征,这种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应该说用的比《春蚕》更大量而且更有代表性/对于东北风光的展现有纪实一面也有“刻板印象”一面,比如总是雪天,人物总穿着大棉袄二棉裤,这是30年代以来一脉相承的,或者也是契合上海观众的地域想象/音乐铺得太满,似乎是战后国片通病/作为抗日片,主创一大批倒是曾服务于满映的
熬夜,身旁是熟睡的男友
佳作,講究,很有「鏡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