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说的话都是种近乎呓语的荒诞。我觉得我看到一半一定睡着了,但我不确定,因为眼前好像一直有画面,但都是前言不搭后语。
超出预期,费里尼遗作终于在自我和真理的双重场域中探索,仿佛一次超越时间的诗意凝视。并无去风格一说,反倒是一种超越形式的风格,费里尼竟然让我越看越喜欢,他的真诚是在时间中渐渐袒露的,比起名作,我倒是更喜欢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夜晚是一个迷人的诗性空间,人的动作也成为诗的一部分。
晚年去风格之作,吵得我头痛,昏昏沉沉好几次
费里尼遗作。1.费费最让人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作品之一,恍若一个天真少年的臆想,又似一位疯人的幻觉,抑或一场无边无际的梦境。贝尼尼总是遇到的那两个男子,也可看作不同自我的投射。2.不过,本片中月亮的含义较古典,既象征着不可企及的欲望对象(亦是女性或某种神秘力量),又喻指疯狂(lunatic)。3.对现代技术及大众文化商品的担忧:疯狂拍照的游客、批量复制的圣母、屋顶上的电视天线丛林、青年狂欢的摇滚集会,被射穿的露天大银幕。有趣的是,抓到月亮的是三个农民。4.那个打断一切喧闹、让众人鸦雀无声的双人舞([蓝色多瑙河]),彰显出寂静与沉默的伟力,一如月下荒井与结尾对宁静的呼唤。5.疯狂造爱-眩晕旋转-火车与雾气的剪辑太妙。6.扭曲镜像的匹配转场。7.魔鬼的乐章,年老侵袭的恐惧幻象,面粉小姐,大家都合脚的水晶鞋。(8.5/10)
这部晚年作品糅合了纷乱庞杂的信息,思维跳跃又很平快,以至于观影过程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聒噪得心生厌烦。提到了新一代为之疯狂的美国流行文化入侵,及同为战败国率先崛起的日本。费里尼对意大利一往情深,又如此忧心忡忡。与众多已然仙游的大师们一样,暮年遗作总是不可或缺却又充满遗憾。
我们看到荒诞,或许一笑置之,而费里尼却把它当真实来记录
实在不知道费老师又折腾这么大场面是要干什么,怎么看都是费里尼式语言和段落的再度重现,只是这次彻底成了难懂的诗句。床戏那段剪辑甚亮。结尾的那段颇像[甜蜜的生活]里圣母显灵的神启时刻简直又是一个拉康式研讨的范本。据说此片标志着意大利电影中商业和艺术的彻底分家。
@影城;暗蓝夜幕悬挂的明亮月色下,寻觅密语至墓园;心上人安睡的样子如月亮般发幽光;他打开一扇扇门,门后的空旷通向另一个梦境,梦境套梦境,我出现在你的梦里,你也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作为大师遗作,实现了“梦是唯一现实”的承诺。
「比起现实,我更爱回忆」,在意识流的流动中,在追求心爱姑娘而不得的终点,依旧联系到人类自由意志与专制的矛盾中,而向月亮许愿最终也不过是「理解的人最可悲」。
压缩饼干式的诗集,意识流午夜狂想曲。虽然在这部遗作中,费里尼式风格依然浓重,勾魂摄魄,但老头呓语式絮絮叨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我中途一度睡着。如大林宣彦,这些大导演拍了一辈子,到最后越是明白自己的有限,越是想在几个小时内说更多东西留给后人,想象力不管不顾地释放,给自己画个浪漫的句号。因为太喜欢月亮来看的,资料馆音响这场有点大了。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姜文的月亮与费里尼的月亮,原来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部意识流,在时空里穿梭。
满月是丰乳,是肥臀,是裸露的潮热肌肤,是圆睁的欲望之眼,是意淫,是朝圣,是世纪末颓废的圆场,是心底里未知的虚空,是这一轮放飞后再圆不上的遗留残梦。此去经年,再无故事。@资料馆。看完出来,天上也是一轮圆月。
库斯图里卡应该向费里尼电影学习借鉴了不少,好多疯疯傻傻癫狂肆意的场景相似。本片依然没有什么连续的故事情节,是一个个碎片叙事连接起来,用画面和台词代替。面粉小姐选举、TheWayYouMakeMeFeel、蓝色多瑙河还有最后一场戏不错。我小时候听邓丽君姐姐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个疑惑,月亮代表什么呢,皎洁明亮还是冰冷孤傲?不得而知。看费里尼电影有何感受,我也可以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因为月亮可以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无论好坏悲喜。至此,花20天(0303-0323)看完费里尼电影,个人认为他最好的电影在1963年之前一直到《八部半》,之后就是1973年《阿玛柯德》,其他的玩得太飘了,暂且不能欣赏,估计将来也不会喜欢。下一步,去看伯格曼
月的比喻就像荣格的阿尼玛,而被捕获囚禁的月亮,也可比附神话中被窥视的月神露娜。两个主角艾弗和格奈拉都是费里尼的分身:一个是早年天真活泼的,一个是晚年怀旧怨怒的。喜欢谁都可以穿得上水晶鞋这个黑色幽默的悲凉比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费里尼的结尾拍得总是不错。看完他的最后一部,终于找到答案。结尾是一切喧嚣沉寂下来的时刻。费里尼喜欢的混乱、吵闹和粗俗,观众很难忍受,所以,反而到他安静下来的段落,就变得美好、雅致、哀伤。这实际是对观众的pua。在这个意义上,本片最后的台词“如果每个人都能宁静一些的话,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一些事情”像一句自忏的结语和对未来的预言。荒井并不象征死亡,但走向荒井的艾弗还是成了费里尼辞世的影谶。死神是真正的小丑之王。我保留对费里尼风格的一点敬意,但如果有热爱,也只留在他的黑白年代。
费里尼最后一部作品,在梦境中追寻月亮的怪人。贝尼尼仿佛患了梦游症一般在大街小巷游荡,急切地寻找自己在深夜所听到的井底之声,这种无因又无果的追寻确实有几分荒诞派戏剧的感觉。但《月吟》太絮叨了,其中也夹带了费里尼太多的私货(看到他用贝尼尼当男主角我就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他嘲笑社会秩序(把治安官格内拉塑造得如同小丑),嘲笑虚伪的爱情童话(水晶鞋穿在舞会上所有女人脚上都很合适),嘲笑电视传媒,甚至嘲笑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从为权贵选妃的选美到荒诞的「捕捉月亮」)。时年70岁的费里尼可太刻薄了。
在费里尼的忌日读完了《梦书》,看完了遗作《月吟》。可见现实主义的痕迹,日本相机拍不到的东西,电视的画面和屋顶天线让人眩晕,从卡比利亚之夜里信仰的狂热到此时对信仰的厌倦…费里尼的月亮,好像早些电影里的罗马和母亲,既是梦幻诱人的,也是神秘可怖的;演奏结束后音乐会去哪里呢?这个世界太闹腾,需要silenzio,正如月亮之声。费里尼恪守“电影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现实”,哪位艺术家说的,阴晴圆缺的月亮才是真正永远的神,尽管登月已证明它只是一片废墟,但费劲登上去的,不是中国人心中的月亮。而在本片中,挖到月亮的不是什么宇航员,而是农民&工人。那个绚丽壮阔又严肃审慎的影音时代过去了,但费费,你知道你不大待见的MichaelJackson为流行音乐设置了多高的水准不?咱现在可更不如了呢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依然Fellini,超现实成人童话,献给幻听与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狂想曲。饺子女王与面粉小姐,黑烟囱与绿原野,MJ流行舞曲与蓝色多瑙河,六便士(乳房)与月亮,心存信仰与价值虚无,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与一去不返的旧时光……意大利早已今非昔比,虚荣的物质小城不再相信神圣爱情,月亮坠落红尘又被凡人亵渎。电影顽童开始感慨物非人非,Fellini电影大系绝响,小丑一生的诗意总结。
晚年的费里尼不一样电影,是有感觉到了一点末世的情伤,不过还是依旧里米尼乡下人的肖相,梦一般的神奇旅行,以及嘉年华、天主教还有城市女郎等等的费式意像。狂欢DISCOPARTY,电视机对生活的入侵,越来越国际化的现代社会,这些不属于费里尼时代的东西仿佛也是成了奇妙的新造物,如果还有时间费里尼不知道又要梦什么,梦一生还梦不够。。。。
几个音符组成的古早恶魔旋律可移桌椅,却已输给MichaelJackson的MTV时代癫狂,消失的歌曲和消失的火焰都去了何方?村口几个二愣子绑架了月亮,向声称一切早已揭晓的宗教询问人生意义;不愿参与衰老同僚茶会,宁见逝去故人彷徨迷失草原深井……饺子节一段过于混乱失控,想到是遗作,又好像都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