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叹是,这姑娘在伊朗时,由于社会的原因,什么都不能做,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她生活还算积极,还有点追求.到了法国,没人管了,反而消沉.最后因为男女关系而不能自拔.没有限制,放纵的日子固然对外人很有吸引力.真正过上的人可未必快乐.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
黑白配色大爱,画风大爱,女主角大爱,自嘲大爱,配乐大爱,黑色幽默大爱,风格有范到要死,又不失深度与内涵,结尾还轻而易举地让我哭了……天啊一切都这么对我口味,能不能给六星?
Youwillmeetalotofjerksinlife.Iftheyhurtyou,rememberit'sbecausethey'restupid.Don'treacttotheircruelty.There'snothingworsethanbitternessandrevenge.Keepyourdignityandbeturetoyourself.
作为动画。。。做到特别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真好。。。深刻
07年法国票房前十、观众评价前十、媒体评价前十的电影。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感情完美结合之作。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依旧击中心灵,并非为了远方的战火,而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你从哪来?”—“伊朗”。
又是。一朵。颠沛流离。的。女子。
还算不错,老太太依然是电影的灵魂人物
marjane的奶奶無疑是本劇的靈魂,在碳黑色戰火中散發著茉莉的芬芳,驅散迷惘與無知。
欲自由,必自律。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感觉和《天与地》很相似。本片可以说是漫画作者的自传,视野广阔,坎坷的经历令人感叹。法国不是美好的,可她依然回到了法国,伊朗不是美好的,但她依然说自己来自伊朗。
很遗憾,以影片的开头看来它简直可以媲美灿烂千阳这样的作品,可是到后面它沦为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矫情的血泪史,前后的厚重感和后面的严重脱节让优秀的动画设计都失去了光彩。政治斗争和摇滚都是人的两个极端,所幸我对他们全部都没有兴趣
虽不完美,但很多地方都让在异乡的我特别感同身受。忠于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也需要时间的打磨,自由真的有代价。无比思家,无条件对自己好的只有家人啊。
伊朗大院子弟的苦难呗
简单朴素的线条与黑白画面与童年回忆的特质相契合,银幕中的世界时常被裹挟在一片黑暗之中,阴惨可怖。情感真挚,镜头语言也很有想法。但女主人公/导演对伊朗社会的描绘不够深入。在精英阶层无法完全摘去的滤镜中,真正的伊朗底层民众或沉默或消隐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偏于表象化的图景。(8.3/10)
是伊朗精英阶层眼中的伊朗,不是西方视角的伊朗,黑头巾下仍有自由不屈的灵魂。玛嘉的反抗仅流于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追随,她家人给我的震撼更为深刻。无数死于新政府屠刀下,不愿苟活的革命者,那才是伊朗的脊梁。政变、革命与战争对于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
没有庸俗的幸福,才有深刻的痛苦
像自由一样美丽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简单的话很昂贵,因为用脚投票的选择都需要昂贵的路费。幸亏女主家里很有钱,在伊朗和欧洲之间来去自如。看到有弹幕“其实可以来中国”,我真心祝福他来世还生在这里。正在看的一本书里说,欧洲的皇帝不能因为修行宫就可以随便拆掉平民的磨坊,因为天赋人权,没有人可以随意侮辱碾压另一个人。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这些字从课本里跳出来,现在稍加体会,字字都沉甸甸如黄金,如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