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场。电影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由于导演在印度生活过,因此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可惜导演过于表现印度真善美的一面,因此使得电影有点过于煽情,不过电影的结局我很喜欢,没有俗套的happyending,利用另一种方式传递了正能量和希望。男主角演得很好!三星半。
我喜欢这种只有一个中心人物、只有一个中心矛盾的电影。
爸爸崩潰一幕心都酸了!
隐忍的伤痛,lifegoeson!
没有儿子的照片,也渐渐不记得他的容貌,失去儿子的爸爸在崩溃中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这不是findingnemo的童话,对于不善言辞表达的人来说,最好的救赎就是继续努力生活,清晨离开沉睡的妻女再次去工作,踏上那条开满花朵的路。
人窮命賤
我承认这部电影带给我世情描绘的冲击大于其艺术价值,很多情节很笼统,但在导演怜惜的角度下,这个无奈而哀伤的故事打动了我。贫民窟里打板球的孩子,温柔的童工,救济院的孩子,没有照片的家长……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我们竟然生活在一个时代。
第一次看到一部反应印度贱民阶层的电影。很拼也很敢,配乐上虽过于煽情,但这么残忍的故事,总要有点希望和信念才好。我想很多时候,能看到这种电影的观众,大多不是属于那个阶层,于是,所谓的眼泪和动容,又难免过于廉价。
感觉一般只觉得很多时候印度跟中国真像
镜头一直在父亲以外的印度人民身上游弋,垃圾堆一样的生活环境,独立上路的打拐之行。结局算是意料当中,又有些坚定感人的温暖
电影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由于导演在印度生活过,因此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
通过主角寻子的故事切入印度社会的底层面貌,你能想象2013年的印度还有很多人没有手机,而拿着老旧拍照手机的,居然还把别人的号码和地址记在纸本上,甚至从未给自己的孩子拍过照。这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悬殊,如同《自私的巨人》,一个没有结果的追寻,生活却还要继续。
电影的故事也并未有终,开放结局绵延着后续的现实生活。
昨天看陈可辛亲爱的一直在想这部片子,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影片,相对更温情、克制,最后的开放式结局留下了更多对生活的希望,看了这个再看陈可辛,几度以为故事要讲完了结果都没有,拖沓煽情到崩溃。
视角不错,可惜中间大段情绪缺乏层层递进,好在收尾可以!RichieMehta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加分。
好心酸……:(
Aneo-realistattempt.Failedwithtoomuchempt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