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向往有道德和规矩的古代。在一个看起来就要倒闭的小影院包场看此片,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边看边抹眼泪。只隔几条街就是人满为患的万达影城。感觉格外凄凉荒诞。
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时代更替,手艺已被票子羁绊,沦为影像遗产和讨饭工具。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很有预见性的电影—主角名天鸣(导演吴天明),拍电影如吹唢呐(第四代导演看第五代),唱白事的“百鸟朝凤”和老师傅的逝去(吴导遗作)。
撇去吴天明遗作和唢呐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式微这样的情怀元素,这其实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我也没有被打动。表现手法还是感觉有些生硬,反复铺垫《百鸟朝凤》,最后并没有爆发出美感来,反而需要西洋音乐衬托其悲壮。小演员真不错,我喜欢开始学艺的部分。
在大影节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陶泽如讲到有一次陈凯歌跟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就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社会主义新农村版爆裂鼓手,疾风唢呐匠。
还是那句话,这片子比现在的不少院线电影要高出很大一节。吴导演依然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的社会问题,如绵里藏针,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沉溺其中。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First影展春华秋实,优胜劣汰时代遗落的却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吴天明用最复古的方式对抗流行保持纯真,电影的方式也是平静深入心髓。小演员最攒劲,后半段冲突激烈反而效果稍弱。保留的同时不必要一味与补充文化的对抗,就像结尾唢呐和西洋音乐结合的背景曲,依然延续。
很感动。恪守真诚质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5星献给坚守信念,执着守护着所珍惜的文化之艺术家。
我一直却在纠结要不要打五星。总怕打五星会太骄傲去。现在想来,打五星是因为我看得感动。我被这个故事折服,我尊重讲好故事的人。
都是套路,凄惨地等死。有很多值得再深入讲下去的点都放弃了,比如说天鸣的内心有没有挣扎,蓝玉有没有怨恨,师傅有没有迷茫,这些人的情绪状态都呈一条直线,一切都为了最后那个凄惨的死亡所准备。导演把重心都放在了传统艺术没落之殇这个点上,然而我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结局了啊。
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悲婉。唢呐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淹没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它不因手艺人对技艺、德行的坚守而停止。这当然也契合着影片创作者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沁入人心。吴天明导演的完美谢幕!
感人,片子在讲传承,吴天明深谙此道,才有了张艺谋他们的崛起,导演也是艺匠,中国电影人需要传承!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大片的重重挤压下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这部电影是民族之大幸!
我们每个人口上都说着保护与传承,可最后大多数都成了那个柳三。当代巨大的历史变革中,传统技艺式微正在进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导致其式微的帮凶。古老的民族传承,敬业的剧组。落寞的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静静的看着,突然心生凄凉亦如这些传承的现状。
发现两年前的评论被挖起来,想说的一句是,当时打分的人普遍是在各个电影节的看的,评分如果没有记错是7分出头。只能说情怀和营销的影响力太大了,我不是指这部电影有多糟糕,但看过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影片前后两段质量差距有多大吧?中国大众是如此容易被煽动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保留三星半。
一个人去看了百鸟朝凤,电影第一幕放映的时候已经泪崩。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演员纯朴的装扮,悲声回转的唢呐声,无不勾起我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悲天悯人的哀乐在视听映像勾勒下的画幅中所呈现,现今传承的理念早已淡出茫茫人海,返璞归真的故事寥寥无几,人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无休止的商业渲染,逐渐畸形的市场动向,人们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东西又有多少关怀?真正的精品又有多少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