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制服,你顶多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人。穿上制服,你才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服诱惑。
五星。1.刁亦男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影子,铁轨那段火车一直的警告声,长镜头长时间停顿,手持摄影,贾樟柯范儿。2.男主角发挥还好,就是女主角演的有点烂。3.制服是权力和资本的代表,一旦披上制服就赋予了主人公我是一切的权力,并用他来回击这个世界。4.现实主义的片子,两千年左右的县城真的如此。
刁亦男处女作,真是糙啊,那些过曝的地方真是让人出戏……作为起点虽不及贾樟柯但是总是比宁浩的好一点。另外我严重怀疑吐槽中国独立电影的“警察妓女同性恋”是喷这部片儿的。亮点是国企的大时代背景,颇有些可以阐发的点。到了[夜车]刁亦男的文艺气质便很好地呈现出来了。
人这一生多少会吸两种毒:虚荣与爱情,两种一起吸就是《制服》。
长安一片月,令尊捣衣声。今夕复何夕,开房复开房。女亦无所思,教君恣意怜。问君何能尔,游手又好闲。
很少给大陆剧情片五星、好就是好、没什么好多说的
无主的制服是一种无指称的权力能指,《制服》对应着它中文的两重含义,暗示着一种身份/权力的授予,以及失控的暴力,情色隐喻,一个菲勒斯的指示物。被权力之城堡拒之门外的卡夫卡式人物穿上制服,既是SM游戏之中的“角色扮演”,又等同于超级英雄影片之中通过“变身”获得匿名性的超级英雄。至于后者,主体的“变身”意味着某种作为大他者的力量或机构(authority)通过他的身体进行言说,而《制服》通过被掏空的大他者从而将“言说”呈现为环形。《制服》的现实主义视听只不过是假象或技术不成熟的结果,刁亦男在处女作中尝试着一种结构游戏,并借助晓剑这个主体的行走路线重构了一个权力视域之下的工业城市之中的荷尔蒙内耗,电子铃声,以及冰山一角的地下世界,直至某种超现实的幻境,似乎可以将其称为cyberpunk。
买了五块钱一盘的磁带,插进发光收音机里,在地下通道和着火车经过的哐当声听小河的歌!佩服得五体投地。
裁缝与影像店女孩,还是警察与妓女?制服即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只能在别人的故事中演好自己。刁亦男有很好的空间嗅觉(光影、声响与色调),但对对群众演员的调控远在贾樟柯之下,片中对话都欠火候。
1.制服于人类身份的定位,社会属性浮于最表面的呈现;2.开始于谎言的情感,终究只会无疾而终;3.管中窥豹,社会不公。
我不凑合,但是我舍不得
写实主义。穿上它,就敢到处横,到处诈。
好片真的是好片
一处细节:两主角去录像厅看的是王家卫,到后来俩人都睡着了~
有时候像土鳖自制剧,有时候一两个讲究的构图又瞬间变文艺,去掉这种不稳定性,总体风格已经很明确了
打光写实透了(也可能是预算所限),素人演员的表演也时不时就垮掉,有几处摄影很有巧思,比如跟拍抬镜子的那段,不过他“为了实现一个镜头而特意写一场戏”的癖好是真的多年都没改呐;剧本很扎实,很犀利,“制服”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钥匙,穿上“制服”我们未必不是自己,脱掉“制服”的爱情也未必是“真”的爱情;真是哪里的独立电影都能见到张阳啊;录像厅里放着的[阿飞正传];那个无限“被推倒又起来,被推倒又起来”的桥段太贾樟柯了
很有味道,瑕不掩瑜的满分。光是莎莎在宾馆里穿着他做的白裙子满眼的惊喜那一幕,整部电影就活了起来。这个女主演的奶声奶气特别特别棒。剧本比《夜车》要更自然流畅和丰满
大陆独立电影貌似搞不出什么新东西出来了,甚至比商业类型片还套路化。。。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桂纶镁的“拐子,借个火。”,《白日焰火》里桂纶镁的洗衣店,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出处。
三星半//镜子的意象用得真好他从镜子里走出他就不是他了//中国特色制服诱惑//影像质感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贾樟柯小镇青年的苦闷和挣扎作为主题似乎也是一种时代印记了//似乎有种隐忍的克制卡在每一帧画面里//双层谎言的建构还是过瘾//并不怎么好看或许是因为先看了后期的作品所以对这一部很是包容?只是感觉不错//连着剧情《半岛铁盒》都算出现得恰到好处//会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