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补完]“藏地新浪潮”开山作,四字叔叔真是出道即巅峰……釜山新浪潮输给张律也没话说……这部比短片版成熟多了(而且终于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了),而且发现万玛才旦对媒介的关注是全方位的:电视(剧,新闻,晚会)、广播(歌)、录像(港片)、藏戏(这随便打破第四面墙真是笑死我了)以及音乐(disco→所以后面拍[喇叭裤]也太逻辑了!)。跟[高山上的世界杯]其实没啥直接关系,充其量是参考了一个运电视的动机,但从调度(尤其小喇嘛给小活佛送光盘那段)而言显然直接来源是阿巴斯,准确说是[何处是我朋友家]。阿巴斯式的重复-大远景-孩子戏被万玛才旦极好地化用。内置的[智美更登]藏戏也是太奇妙了,直接联系导演下一部作品。以及,扮演三妹的是杨秀措。
万玛才旦就是西藏阿巴斯。技法上完全抛弃正反打,采用固定机位、全景、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种纪实美学提供了观察西藏的全新视角。万玛所处的青海安多藏区,是汉语/藏语的双重边缘地带,于是,反复出现的“孙悟空”也就形构了一种国家想象。
有人觉得万玛才旦的电影沉闷,但我恰恰看出了新奇和趣味。本片作为他的处女作,已经完全展现了日后平淡的风格,以及用智美更登预告了下一部戏……小喇嘛来回奔跑的场景像极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他戴上孙悟空面具,拿着西游记影碟外壳,仿佛是一种对寺庙生活的安静反抗和对童年生活的悄然声张。
作为处女之作,成熟度是让人吃惊的。真。像。伊朗。电影。
西亚民风充满朴素的情趣,即便世俗入侵,也纯洁淡定,饱含慈悲与宽容。
在上影节看到的第一部万玛才旦的电影,以温柔平视不猎奇的角度静静的讲着小喇嘛的故事。没有观点,没有评判,没有对错。最后小喇嘛跑来跑去,在寺庙里穿梭的片段太灵了。宗教往往起源于现实生活的物质贫乏和苦难,但当外界如此多新鲜事物的涌入,辣条都随手买得到时,又有哪个孩子可以安心读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经文呢。佛陀不也是先看尽,感受尽世间繁华,才立地成佛的么
財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風中的殘燭。處女作就如此驚艷,萬瑪才旦真是難得的好導演,謝飛認為其成為大師來日可期!看了他的《撞死了一隻羊》《塔洛》以及此片,最愛的是這一部。本片通過刻畫了一個小喇嘛回家後接觸「唐僧取經」《西遊記》的VCD電視劇而反映了宗教與世俗的關係,片中的暗線是刻嘛呢石的老者的兒子由喇嘛還俗而去拉薩做生意,兩相對比,加之小活佛也與小喇嘛一樣被孫悟空的故事所吸引,但經師說他是可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事實上他就是個孩子。萬瑪才旦的視角很冷靜客觀,為我們呈現出孩子天真爛漫的一面,孫悟空面具和娃哈哈以及唐僧肉食品幾個前段真是自然且特別生活化。回想小時候在村裡東家跑西家串地去守著看電視的情景,覺得小喇嘛就是自己。此外,楊秀措原來在此片中就成為萬瑪才旦的御用女演員了。
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镜头很好,不负藏地风光。表演稚拙,也是藏人本色。西藏电影终须藏人来拍,才有味道。题材与《高山上的世界杯》相近,略胜之。
外来文化已无声无息浸染了古朴的藏族文化,而藏族文化并没有一味排斥,当然未来还是未知数。
世俗化的西藏与宗教,并不会丧失庄严。质朴应是世界与人的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不仅超越说教,也超越神秘。传统与当下的异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杂糅,构成了当代藏地的生活图景。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已。现代文明对宗教文化有诸多冲击,但并不是不可调和。实景拍摄,藏语对白,原汁原味还原西藏,影像风格因质朴从而深刻。
藏语版的《西游记》还是头一回见着,星火似的把一丝世俗燃到了小喇嘛心里,心痒痒的可爱之下,又是一种淳朴的善良。看着他来回奔波传递碟片,觉得这世界真是再宁和不过了。有时看看这些安静的无争的藏民,像是也给自己留了一块小小的干净的圣地,真好。里面一句“财富如草尖的露珠,生命如风中的残烛”,BibiAndersson与巴黎圣母院,也算是一个诠释与注解了。
无法公映,可惜之极
文化差异,并不能十分理解,希望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喇嘛和电视的故事
#电影资料馆同一个剧本的不同诠释方式。片头从短片单一的石头花纹变成了雕琢石头的过程,石头也由抽象之精神转化为具体之事物,让整段故事更加扣题。电视由放地方台变为只能放新闻联播,还提到了香港枪战与女儿国勾引唐僧这类让出家人难堪的点,所以这部长片比短片更接触西藏外的社会,小孩们也开始学普通话,渴望走向大城市。由于深焦镜头的使用,纵深构图很多,环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代表着敬畏自然的观念,以及人类需要在万物生灵的庇护下求得生存。智美更登从短片中的电视机走到现实,变成可见的人,对他精神的探寻可能得到《寻找智美更登》会更加详细。《西游记》成为了冲击西藏的新真经,最后《西游记》照进现实,小喇嘛拿着VCD的空壳,标志着轮到他开始,谱写属于他的故事了。
本想写篇评论,但发现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平静、克制的态度,仿佛一个陌生人不带任何倾向性地看待藏区发生的一切。现代化对传统信仰的“祛魅”、商业主义对原生态文明的渗透,以及藏区人民在汉化与保留传统之间的踌躇,这些核心命题在本片里都有展现。
我们以为很尖锐的二元冲突,在他这里都缓缓降落成生活里一系列自然的选择,从家庭内部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都只是随之微微颤动,甚至连生死也是如此。这些效果都是用非常具体的电影技术来推动的,因此作者的动机一览无余。他提供了可供不同语境的人进入故事的真挚的基础,你很难不被他打动。
#后窗青年导演海上影展#胶片(哪怕保存得不太好)也很美!平实线性有幽默感的叙事。关于传统及宗教在现世和俗世中的处境;关于身份与扮演;关于作为一种新宗教的电视(图像)。可参照对比Farooki的《电视》。
孙悟空护僧
居然是用胶片拍的,惊呆了。每帧画面都是对称的,还双声道,极其舒适。藏族人的吟唱太好听了,一秒带回西藏的安心感。找了个英文字幕的版本看的,搭配藏语版西游记,实在是奇特的观影体验。一个意外收获是所有的诵经都被翻译出来了,其他藏文片儿通常都看不到这些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