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椅子死人桥段
画面虽然听光鲜,但内容却像黑洞一样吸走了我所有的元气,如此的沉重和窒息,心灵上似乎都被刻上了裂痕,——那是多少年的新闻联播也无法治愈的裂痕。
我们踩到蝼蚁是否会在乎?很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蝼蚁们”死的悄无声息在数字之外。集中营的“人群”在乌斯塔沙或者说所有的极权统治者眼中就是蝼蚁和玩物,天真的以为极权统治者是你的同类才是对“反人类”这个词的误解,极权统治者从来不认为你们是同类。而你们视之为残忍的暴行,他们那有个好听的名字,伟大的复兴。
一边是《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塞族人在屠杀,一边是《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塞族人被屠杀。仇恨不可能像偿完欠款那么干脆的一笔勾销,而是像紧绷的弹簧随时会给予疯狂的报偿。他们说人类在一步步的走向光明,而我看到的只有一幕比一幕更深重的黑暗。8
1080P资源,还原度还挺高,这部电影揭露了克罗地亚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这些罪行在法庭上没有任何惩罚,在历史书中也很少提及。但其所犯下的罪行从电影中看是如此可怕,在人民的心中也成为难以磨灭的印记,在身心上受到的伤害都将伴其一身,也让观众感到怜悯与惋惜,借此电影缅怀一下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无辜平民
[歷史補全加一星]如果覺得電影拍得套路,除了怪長得那麼不一樣的“文明”人類們總能做出如此驚人一致的暴行還有別的嗎。德國軍官“說了只收拾猶太人,為什麼要管塞族人”的問題真有意思,塞為主猶為輔才是適合本國國情的嘛。“見不得拿小孩煽動對立”的大善人評論真是讓人開眼了。導演為超過兩萬名的14歲以下Jasenovac受害者說個話就變成了民族主義者。以後這類題材電影都不要出現殺人的場面了,不落忍。
m21315:生命如蚁,杀人者不眨眼。克罗地亚的二战罪行需要批判。神是活人的神,失神的是禽兽。
可与上周上映的艾达怎么了(QuoVadis,Aida?)对比观看,塞族穆族克族的命运真是风云转换……相对鲜明的特色为近乎贯穿始终的受难(仅有姐弟父亲逃出生天的段尾),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中,屠杀与集中营往事还原了“极度的毫无希望”,代表塞族人经历的民族苦难和时至今日民族的“幸运者才具有的希望”
活着的人要将罪恶的历史纪录下来。
大家就是比划十字架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波兰的《沃伦》,匈牙利的《索尔之子》,如今塞尔维亚有了达拉。中东欧视角的二战满目是血,牵着人一起忍受切肤之痛,再让你眼睁睁看着血流干。
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因为在他那里人都是活的。没有信仰的人,活如死尸。看完抱着宝宝“妈妈给你10岁的影单加了部电影,或许有些残忍,却是那个时期10岁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7.5分欧洲的战争片尤其是集中营题材的电影一向给我侵入脏腑的寒冷感,我一度误以为是电影色调造成的原因,又觉得审视历史需要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反思。刚刚看这部电影时我正因天冷而抖腿,由此突发联想:电影里有傲慢的恶魔和麻木的羔羊,电影外有瑟瑟发抖的我,这发抖因寒冷而起,这“寒冷”因恐惧而生。
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几百年的恩怨,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实行的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国家主义,反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在他们的字典里,敌人是要被从地球上清除掉的,无论是女人、儿童、病人、无用之人,因为这些敌人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而达拉亲眼看到法西斯杀害了母亲和哥哥,她要誓死保护病弱的弟弟,而达拉的父亲也时刻在死人堆中找寻自己的亲人,达拉的逃脱得益于好心的女监管,达拉父亲的逃脱得益于作掩护逃跑的囚犯队长,他们都是用生命为代价使得达拉和弟弟、父亲侥幸生存。独裁者愚弄人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最好的借口,只有煽动人民之间仇恨和屠杀,他们的地位才稳固,他们才能欺压人民作威作福。
讲述一个名叫达拉(Dara)的年轻女孩的故事,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送到克罗地亚的亚瑟诺瓦茨集中营。
罕见的使用了大量用刀、用枪重复杀人,杀鸡儆猴式的屠杀镜头。还有穿起了修女服装、穿上了军官服的女人,呈现了她们主动作恶,
恶魔
愿战争不再上演要是在影院里能看到就好了
真正的恐怖片只有去过那片地方才会知道那里的人因为这样的那样的正遭受着怎样的后遗症创伤回想起年初看的波斯语课愿战争不再上演要是在影院里能看到就好了
这段尘封历史被影像创作得以还原,又是一部具有强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名如其是的巴尔干火药桶,民族和历史造就的敌对渊源太过深远,一直戏弄和蹂躏着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永远难以调和的族群。用儿童视觉去呈现惨痛历史,这种技巧一直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把残酷刻画至深。题材和视觉上对标的佳作,有2008《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2010《围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