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看到了至今最瘋癲的、最諷諭性的柏格曼。無關道德觀與價值意義,因為這個傀儡告訴我們:一切皆為徒勞。.如果你是我的死亡,我歡迎你。如果你是我的生命,我歡迎你。
从《祭典》看过来,风格相似,令人窒息。但这当中多了一层非线性结构,过去和未来双向朝中心拟合,去了解凶杀案的始末。这里的伯格曼将真正的精神心理分析过程与电影结合,来回问答,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看诊的感觉,让观众作为医生的角度(正好片中医生缺失医德),思考并与人物动机产生互动。
可解读出生命、欲念、希望等多种意义的色彩未几全然寂灭,等到从冷色调再爬到暖色调,复苏出另一种寂灭。时间线的来回跳荡是一个有趣的尝试,穿插一个彼此捆绑却不再亲昵的情侣故事,聊出轨、无能、自律、无法发泄的残念、暴力倾向、梦与现实、性与爱。以及,这该是LGBT呈现得最多的伯格曼电影吧?
伯格曼唯一的德语电影起得十分高标准,但最终结束于陈词滥调之中。显然影片里的主人公是伯格曼的替身,围绕他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他诸多心理层面的象征。影片的结构显现出后结构主义的离散感,打碎了的心理碎片最终本不该重圆,可结尾处心理学家做出的结论又显得十分中肯,好似把故事兜圆了,而他的结论则无趣地重复了伯格曼心理剧中经典的“本我摧毁超我”的主题。另一方面,本片的风格和道德化主题该是启发了哈内克早期的那些中产阶级批判剧。
除了死亡和精神崩溃之外,电影的前90分钟隐藏了另一个悲剧:Tim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直男,没成想他一直绝望地小心翼翼爱慕着的Peter竟然也是gay——这一点的揭示令人震惊,但其实在开头凶手与妓女发生关系的方式中早有铺垫。母亲的强势是根源、妻子的背叛是推动、设计师卑微的私心是导火索…如此Peter的性取向串起了全片每个人物的悲剧。
如同Fassibinder的德国,《傀儡生涯》的开场即是结局,也是影片并行的,两个方向的起点。妓女Katarina死在象征欲望的红色房间中,当欲望被抽离,这一空间被呈现为被审视的,当情感被剥夺,色彩的感受变成了单色——审视。《傀儡生涯》一方面是宿命化的倒计时,另一方面则是被意义,分析包围,Peter的预演中,妻子Katarina在纯白色的空间与大特写之下以美学的姿态消亡。无论如何,杀戮是必然到来的,也是ecstasy的巅峰,他必须在属肉和属灵的两个同名女子之间选择其一。Moreover,《傀儡生涯》展现了伯格曼作品中罕见的控制性,在死亡驱动接管的日常之中,开场一幕终将回归,或者说,被影片创造的傀儡终将随影片消失,Peter永远无法选择自由意志,就像观看者在尝试解读影片之前,就被意义包围。
嫣红色的场景中杀死了那个女人,红色的如迷般小熊的眼睛。红色是人类心灵的颜色,大师要隐喻什么呢?片子很闷但是还是挺细腻,额,可我看不下去!~浮躁的拖着看完
这部很喜欢。衰老、腐败,weakpeoplechoosestrangepaths,亲密是年轻的一场幻觉。
他的片子是如何做到高高在上的?就是看起来就很高级?因为摄影和剪辑的缘故?非常大胆剖析男女之间性、心理。
整体结构还算简洁明了但对个人内心展示手法回归了平直手法尽量化去了魔术技巧可是在人物的空间和话语里面互相试探错位呼应
伯格曼《蛇蛋》之后又一部比较复杂的电影,不仅体现在剪辑上,更多还表现在对peter的人格建设上,各个人物调查式的证供,逐渐还原男主杀人事件的动机,人格的障碍。不会或是不能,爱还是不爱,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题。
德語片。覺得這部是大師後期被忽略的傑作。柏格曼拍的精神分析。冷峻陰鬱。"婚姻場景"裡短暫出現的Peter與Katarina夫婦。在此成為了主角,他們相愛但無感,持續著傷害,互為桎梏的"親密"關係,彷彿一切都沒有出路...跳躍的時間章節描繪出了Peter壓抑的狀態。另外Tim(WalterSchmidinger)雖然只出現兩段。但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尤其鏡中重像的獨白
有些电影拍出来就是给人膜拜的。伯格曼用他特殊的美学手法呈现了一部探索人精神世界的神奇电影。大师的电影还真是一部都不能遗漏,怕跳过一部片就错过一部神片。哈哈哈,再也没有比这电影更性感的主题曲吧,伯格曼少有的涉同电影。
有許多電影總是以精神方面的疾病為主題討論,這種無法觸摸的主題恰是正常人所無法瞭解的,於是乎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各自引經據典成一家言,此其電影之重心乎!對如此題裁作品或可解讀為導演可能精神上亦受相當困擾,於是乎殫心竭慮欲從作品中解脫。對於以精神問題為解決電影結局者,大可一笑置之,何需與其共舞哉!
希望找到更好的字幕的时候能再看一遍,台词是室内剧的灵魂。伯格曼晚年这部挺新潮的,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叙事结构上甚至是议题上。换了组班底演员更见其功底,这心理戏太好看了,太值得学习,尤其对于镜子的使用。玩了个他者视角重塑个体,多重人格掌握肉体这种并不新颖,但这个关系之间的挪用,与婚姻关系的结合还是蛮伯格曼的。
想不到伯格曼有这样类型感强烈的作品。紧凑,精致,条理清晰,回答有力。精神分析部分非常详尽让人信服。感到这样的人物是社会上所有按照一定模式生活的人的放大夸张版,大家过的不都是傀儡生活吗?只有程度区别罢了。welove,withoutanyfeeling.
3.5开头超棒的,觉得一定是五星;伯格曼片子里居然涉及同性也是咯噔了一下,Tim说自己老了那一段真是烦闷,下一幕他说自己喜欢Peter这又妙极了;然而最后,我居然想,为什么Peter逃不出去而第二天教授这么容易就进来了?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我输了。彩色的时候特别感知到Peter的情绪,是这样吗?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前一部作品,晚期伯格曼视觉风格已经十分成熟,章节式、非线性叙事有些《公民凯恩》的感觉。比开头结尾两段鲜艳的彩色段落更让我吃惊的是妓院和片尾的Disco音乐,实在是有点骚了,很不典型的伯格曼,可以说这是一部伯格曼会拍的B级片。
不懂艺术哲学精神分析,但这部伯格曼晚期着实好看。时间、空间和现实与梦境的跳跃和切换并不是寻求新奇的手段。不安、痛苦、背叛、疑惑、愤怒、羞耻、渴望、毁灭,一切不是梦的解析,而是每天每夜的人生。
7分,精致又严峻的心理剧,风格迷人,表演出色,但这部片完全没必要这么长,连伯格曼自己都说应该减掉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