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thBJIFFNo.20@小西天。比较失望。无论如何,我不认同连策兰的名字都没出现过的巴赫曼传。追忆这段情感经历,可比沙漠4p或与翁加雷蒂一句精彩对白都没写出来的会面重要多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特罗塔把题材的历史深度、情感浓度,当然还有叙述难度全部捐弃,只将其扁平化为一般中产女性的男权反抗反婚反育,讨巧无错,但平庸媚俗,一如她的镜头语言以至古典音乐的品味。
"婚烟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BJIFF2023#天幕新彩云
就这个人物传记来说是可以的,用不同时空下的情感经历来更好地描摹出女作家的人生,但是女拳味太浓了,在沙漠跟人4p就是女性意识觉醒了哦??
流于说教。在展现了男主各种不堪之后,为何标榜独立的女主依然深陷其中?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句一出,现场响起点点掌声。将过去与当下用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沙漠之旅,其实就是回溯不幸感情的历程。开头便是超现实段落,女性在黑暗中接起电话,电话那头响起的却是男性的冷笑。“每个人都喜欢你,是不是因为你打扮得像个明星”之类的话语无任何戏剧化的冲突,却又有刀刃的锋芒,揭示了男权社会无意识的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需要通过写作,重新夺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第一要务是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像《小城之春》中的周玉纹与《她》中的米歇尔那样,夺回对性的掌控。烧掉日记,同时也是烧掉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男性缺少女性作为对象,便丧失了写作的动力。对话多以正反打为主,有几处镜头缓缓拉进深入人物内心,结尾打破第四堵墙,给予女性以力量。
薇姬·克里普斯命真好啊,只有男导演当她花瓶,女导演都来找她演文化人。一边惊叹于Ingeborg的美丽和水平,一边看得气气,再一次:一个女人是不会因为才华被爱上的。一个再清醒的女性(一个工作的女人是不可能结婚的)想要享受会儿爱情还这么累。
3.5主流女性主义,有属于时代和自身的挣扎,也是对爱的追问。男主能看出来尽力在掰了,但还是窒息得够可以哈哈。表达完善,结构不错,拍法没劲
和《时时刻刻》有诸多相似: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作家、英年早逝、三段情节平行交叉、困境都与男性/性别相关。像是把时时刻刻三人合成一人。但最终效果较差。女主的三个阶段/状态之间差别太小,平行交叉又很密集,直接观感是混乱。三个段落人物造型、拍法、视觉等没太大差异,从而让所有的跳跃显得都突兀。时时刻刻的魅力在于虽然是三人,但精神是连为一体的。这个片正好相反,实际是一个人,但三段比较分裂。其次是三段分别都写的不好,不仅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表达也不够凝练,剧力分散、精神涣散、言之无物。给人感觉反而是女主面对感情不太成熟,没有真正表达出她的内心困境。最后,缺乏动人的诗意。偏写实的视角却没有抓住多少细节。大部分叙事通过对话完成严重缩窄了表意空间。整体视听调度也非常平庸,没什么特色。@Berlinale2023
73rdBerlinale好太好了/首映吐槽柏林的时候全场都在笑/坐前面的白男看了大半个小时收拾东西走了
#Berlinale73rdWettbewerb#ZooPalast5浪漫的巴黎,沉郁的苏黎世(柏林),阳光明媚的罗马,寂寥奔放的黄色沙漠,城市或地域(以及对应的内部空间)的视觉印象温柔地从了Ingeborg的意愿,引导着知音、情人与爱人(MaxFrisch作为最重要的那个,尽管在女性主义维度是绝对糟糕的,我仍然认为是Ingeborg那个唯一的爱人)在不同时空轮流现身,用不同的语境、服装和艺术形式赋予人物新的情绪状态和矛盾,再由生发的张力反哺空间流转的动力。(简单来说,只是喜欢一切黑苏黎世的电影
#2023柏林#超过八十岁高龄的德国神一般存在的女性导演拍出了又一部精彩的女性传记,一位女性游走于三位亲密男性之间,为了保持女性独立不懈坚持,并揭示出真理“男性是时刻需要通过被女性崇拜而获得满足的物种,古往今来,亘古不变”
#SIFF#红星电影世界#二刷感受依然深刻。#Berlinale#BerlinalePalast#Competition长评-关于“我”。主竞赛中最佳!关于女诗人Ingeborg的传记片,完全不了解这位诗人,看前只是简单的查询了一下,单以传记片看,本片在叙事结构,内核表达,视听效果和角色演绎都属于绝佳。电影以女主人生时间上三个“部分”做切割,三个主题交错叙事,平行推进剧情,内容互相呼应。三个部分为,爱情,自我,遗忘。爱情是与作家Max的相处,自我是女主对于“自我”的找寻,遗忘代表着与过去和解。内核表达上是以三个部分来呈现女性对于一段情感的完整感受。冷暖色很棒,呈现女主的精神状态。听觉着重注意到噩梦中的声音,电话,打字机都是一种创伤展现。女主与双男主对于角色的诠释实在完美
挺好的,max真典呀,分手了人病了,到头来还是最关心whosenttheflowers
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和亲密关系,女性对爱情中不对等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身认知的重构。爱男人太痛苦,太消耗了,名气能力性格美貌全面碾压烂人的女主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被拖进“委屈自己满足对方来维系爱”的泥潭想抽身都脱层皮。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5部。沙漠将万人迷巴赫曼的两段情感联系到一起,一个是束缚与压抑,一个开放和自由。
8/10好干净的画面,也好喜欢构图和运镜,太舒服了
#BerlinaleMF与IB私人关系以二人通信为研究基础;如果没记错,片中MF第二次与Ingeborg通电话的内容是前任PaulCelan与她通信的内容;第一个将IB写进自己书里的不是MF,而是HansWeigel。现实中IB有多段恋情,导演让MF成为了他们的代表,融合多人“事迹”。VonTrotta从前塑造的知识女性是战斗的、激进的、勇敢的、充满激情的、不屈不挠的,两性关系一直也作为伴随;这一次事业作为配角,情感成为主角,片中的IB面对MF是天真的、脆弱的,面对诗歌文学又是哲思的。故事起于最低谷时期,逐渐完成解脱,而现实中,IB从未走出沙漠,在烟蒂中受到最终致命的伤。前几位女性角色是战友、榜样,IB是女儿。本片可看作与导演处女作《肉体的代价》呼应,被体制/男人摧毁的女孩。
女人最自由的时候,总是在路上。/hkiff遗珠,在雨后泛起丝丝凉意的北京夜晚拾起。当巴赫曼道出「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似乎没有辜负这般令人清醒的天气。而更私人也更强烈的部分,则是巴赫曼烧掉弗里施的日记——以及当面对质时所说的「作家应该以语言取胜,而不是窃取他人的故事」,并怒吼男人「吸血鬼」。作为常被男性肆无忌惮挪用idea、编作素材的18线作者,对此深有同感。尤其当两人处于同一领域甚至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哪怕是想象的),世俗社会中的弱势方就会被强势方轻而易举地吃干抹净、精神肉体多重剥削至体无完肤。打字机噪音想起阿克曼的《提行李箱的人》,《一间自己的房间》可能是女性创作者的永恒命题。好在巴赫曼拥有「我的城市」以喘息,即便是片刻的。#bjiff
完全站在詩人這邊,理解詩人追求完美和絕對的自由,加一星。沒有策蘭的丁點鏡頭,扣一星⋯⋯
男人无趣,意识到有毒关系还深陷其中的女人无趣。看了下前排评论叫好的都是男性观众,只能说女人不懂女性,男人更不懂女性。全片有点意思的部分都是片中的Ingeborg展露自我或者与世界关系的部分,最让人动容的本应该是关于太阳之诗的朗诵,在片中突出的又是对异性的吸引,无趣至极。如果与年轻美丽的男性4p就能完成对“小资产男人的复仇”,我想她还没有解放自我,反而深陷其中。好奇现实中Ingeborg的生活是怎样的,所谓爱情又占了多少比例,如果诚如电影所述,我只觉得遗憾。而电影如果只突出性缘关系,忽略仅仅是她作为她的部分和她与创作的关系,才真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