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联、印质明这次合作,赵男主,印男配。与《国庆十点钟》印男主、赵男配正好掉了个。那个年代,他俩合作很多,影响很大。本片是后来样板戏《红灯记》的母本,艺术上保留着生活气息。还有李奶奶扮演者车毅,活到102岁,高寿。
《红灯记》的原版电影故事片。铁梅出狱一场戏,手持摄影机一路怼着她的脸,镜头随着她的步履踉踉跄跄,跌跌撞撞,摇摇晃晃。欧洲的影评人是不是要说,这是电影语言新发现!这是新浪潮!但是在我们的电影中,没那么多理论,也没那么大的学问。这就是要表现铁梅天旋地转的心情嘛,不这么拍,还能怎么拍?结尾铁梅与张师傅相认,没有正反打大特写镜头去营造紧张激动情绪,只是一个高坡上的固定机位大全景俯拍,河滩上远远的两个人影,借着张师傅的“磨剪子咧,戗菜刀”的吆喝声(也是暗号),小小两个人影相拥而泣。要是日本影评人见了,又要说,这不是沟口健二的招牌镜头吗,“情绪的高潮在远景”嘛。可当时的导演显然既不知道戈达尔,也不可能看过沟口健二,这样的巧思隐藏在十七年电影的深处,还有很多。
三星半。人物塑造挺成功。放在那个年代的创作背景,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剧本特别好,尤其是台词,太会写了!故事也是一波三折,非常紧张刺激。男主李玉和一开始爱偷酒喝,是一个没那么高大全的形象,比较新颖。后面被捕前,奶奶给他倒了满满一杯酒,呼应得特别感人。铁梅很美,眼神特别灵动。前期天真而稚嫩,后期明显增加了忧虑和疑心。演的特别好。一家三口人都没有血缘关系,其实映射了千千万万没有血缘关系,但心紧紧贴在一起的百姓。摄影上最大的亮点是就义前,三人的身影被打在墙上,健硕而高大,充满力量,特别感动…其实反派也都演得很好,属实面目可憎。
节奏比红灯记慢很多,灯光处理不好,李玉和出场时的眼神和灯光反而像个叛徒.刑场那一段剪接比较有意思.火车蒸汽与太阳形成符号象征
很简单的故事,很简单的人物,拍得很凝练,足够了。
《红灯记》前身,密电码传奇。事实上,所有样板戏都遵循“IP开发”的跨媒介叙事逻辑,都是在耳熟能详的前作基础上进行的现代戏曲实验。这是一部黑白片,所以红灯的色彩根本看不出来,视觉上无法参与表意。因此,媒介的物质性使样板戏《红灯记》的电影版本有了别样的意义。看到“龙潭宪兵分队”时,突然意识到,这是发生在吉林市的故事,历史穿透了我。
毕竟是那个年代的
某些段落的光影效果太吓人了,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两方的斗争鲜明,每个人都立体鲜明,情感充沛,日方鬼子对此甚至发出一个反问“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冷血...”好一个自我讽刺。中国电影史教授提供了一个词——“原教旨共产主义”,影片中的那些人也确实如此,看的时候想这在17年中也属于优秀之作,不忘初级阶段的要求,同时个体的鲜活又没有抹杀。
“胆儿小的人走夜道儿,没有不唱曲儿的……”
观影时间:1994
摄影和剪辑非常有苏联特色,比后来样板戏电影出色。总的来说导演和摄影很好,编剧的台词不错,但是对于铁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不好。
京剧沪剧红灯记的前身,根据这电影改的,印质明少见的反派
就是后来的红灯记
样板戏《红灯记》的电影原版,剧情更丰富流畅一些。
听了现代京剧版回头找的最早电影原版。其实虽然那个年代技术和表现限制,但电影的故事、画面终究丰满多了。
京剧红灯记雏形。京剧确实改的更精彩。李少春版很多唱词由此而来,而情节更紧凑了
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不会刻意的去看一部年代久远的黑白电影,为了在于影片主演齐桂荣老师交流的时候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翻出了这部老电影,实话说,看的过程中很没有耐性,可是对于中国早期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和情感表达方面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现在的演员学习,只要是好的东西在怎么被人遗忘都不会因为时光
红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