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万岁,拷贝还在
节奏是一部电影的生命,记录与故事之间,弗兰克·卡普拉的《我们为何而战》,也是从故事片转向纪录片的导演的成果,《民族万岁》完成了郑君里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渔光曲》之后的观影记录。
75年后看这部战争动员宣传纪录片,感觉十分奇妙,历史一般的画质,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候,郑君里导演跋山涉水拍摄了这部动员全民族一起抗战的纪录片在现在看来依然毫不过时,里面的摄影,剪辑,解说词与画面富有诗意与人文素养的完美衔接,放至现在依然是一部优良的教学片,何况那些珍贵史料价值。
一小时残本,期望台湾完整修复版。郑君里从演员过度导演拍了大量政宣纪录片,根据当时情况把西部各民族抗战情况合成一部,尽管有后来补的棚拍受条件所限和军方出资,但拍摄制作的艺术价值确实很高,伐树运输修建公路铁路的镜头很珍贵,最后战歌军备的展现振奋人心,但幕后又有和影片呈现不一样的现实。
少数民族大团结万岁
从黄帝陵墓到塔尔寺的金刚舞,班禅主持抗战法会,蒙族那达慕,罗罗筑路,瑶山放木排,到最后全民从军抗日,完全依照国民党民族理论来的。针对蒙族抬出忽必烈,针对藏族强调共同的佛教信仰,对西南民族则强调“告别桃花源,下山做栋梁”。驼队、行军的构图,以及部分搬演的场面,政治宣教大于纪录功能。
据说全本两小时,坐等台湾修复版。资料馆档案日放了一个一小时左右的DVD版本。搬演,摆拍,棚拍+导演意识调度;可以与亨福莱詹宁斯的「倾听不列颠」等对比阅读。然而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军方背景的中制出品的国防电影,不可能不说教和搞政治宣传,何况还有那么强的旁白。郑君里彼时27岁,真是天才啊
2015.10.22,“中国电影史年会”观摩。高度评价!
不得不说有点糙…期待修复…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活动,郑大里来了。
伟大到飞起!
郑君里太男神了吧好人命苦啊
2019的论文选题。不错没想到1940会这么棒!
我看的是同名郑君里日记,文笔太好了!日记画面感极强!遍寻纪录片无果,哪里才能看到呀😹😹
从铁水四溅的工业开篇,经过藏蒙倮瑶回各族的空间巡礼,直至民族团结共赴沙场,影像完成了对民国建立伊始尤其是自20年代致力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展示。相对于20—40年代报刊杂志以少数民族图像整合的民族共和景象,《民族万岁》如一次积久而成的必然。它属于时代,却侥幸逃脱了时间的灰尘,万幸!
上映日期:1940(重庆)/2015-09-12(上海戏剧学院),我找来找去找不到资源,难道要找一位上戏的教授才能给我看一个一小时的残本?
视觉手法集大成,音乐和解说词就。。。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BDYX201601020&v=MTAzOTQ5SFp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mWU9kb0ZDamdVNy9KSnluU2RyRzRIOWZNcm8=
电影资料馆刷了一遍40年代的纪录片…
一小時版。從民俗到民族。
郑君里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和平民化的叙事理念,自然细腻,雅俗共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备恒久的艺术魅力,尤其在探索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上贡献卓著,被誉为"学者型电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