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高端艺校惹,简直比国美校考要难上十倍。我这种黑泽清看光的去考,估计都要在第一个全体关黑屋看黑泽清环节直接葬命。评委老师们的标准更是随心所欲没个准,每时每秒都在撕逼,说的好听是灵活多变,但对考生朋友们来说真是噩梦。#考研准备前期看这种纪录片直接患上焦虑症#说回纪录片,对熟悉这类题材惯常操作(或煽情/或批判)的观众而言,这部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主要纪录人物的缺失带来的中立立场。对考试流程的描绘,走向了客观的观察式纪录,面大点小,没有批判、只有反思。一切都尽可能地用旁观化的姿态来呈现这场入学考试拉力赛。
比较震撼的地方在于学校对于电影业的态度,他们把培育新一代的电影人当成一种严肃的使命,不惜通过层层筛选与激烈的争论来一遍遍地遴选出那么几个具有天赋,激情,能力与成为好的电影人希望的人才。我觉得这才是对于电影业的好的态度。
克莱尔西蒙一贯的观察者视角,Lafemis考试单看流程其实和国内差不多。女孩喜极而泣被好友搀扶着走出考场那段泪目。有趣的地方很多,雷弗恩那么萌老师们别黑他!考生照片居然还可以用自画像!法国人果然爱黑泽清,连考试都放的是《赎罪》。所以真没人给《我们在这片森林里制造梦想》做字幕么……
在法国考电影学校比在中国考北京市公务员还难。被重视被聆听,好像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世界电影史进程,这感觉真好。
LaFemis繁琐严谨的筛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样本,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大概在当时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自身塑造,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校准”,天赋与运气并存,无论结果如何,想必今后对自己的认知都会不太一样(面试间隙一边抽烟一边梳理学生陈述的大纲实在太可爱,喜欢那个将电影院比作卧室的比喻
人家的艺考!
这个选题就赢了……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竞争堪称残酷;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学生的热情都是不容否认的,暂且不论每一位参加考试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才华和悟性;考官的激烈辩论十分有趣,彰显他们的负责;最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真的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吗?
当年也有过Lafemis梦想,在平遥遇到一个lafemis毕业的兄弟(国内不到个位数吧,张凡汐等人,一只手数得过来)。导演考核是一件太主观的事,形而上,不行免之。之前经历过管虎、张建栋、姜伟的面试,也是在云雾缭绕中看拍的片子,记得管虎不太感冒,而张建栋比较喜欢,帮说了很多话。
选题非常棒,法国电影学院的考试形式非常值得参考借鉴,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公正探讨每个学生的可能性。只看纪录片本身,太过散乱了,如果能更简练或者更聚焦,都会比现在好很多。/@上师大文苑楼
捡的这个主题太好玩了...
作为纪录片相对潦草,但选题有趣。耀眼之处不在考生,而是身在行业内各口的考官们,他们展现了电影大国的从业者们看待人和世界的方式,其中观点的碰撞很打动人。
“交流技巧不是导演必须的技能,不信你看Drive的导演!他老婆都理解不了他,他还在拍电影的时候去买玩具!”【这段关于疯子和才华的讨论笑疯了,不过看的时候还是想到了那首whenmoviesweremovies,先驱时代的时候真是简单多了
#上师大电影学堂几轮评选过程的全面展示,观察而不介入,饶有趣味的“未来电影人”众生像。
格外严苛的选拔,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法国高考作文题,感觉这样才是能力真正的体现。全片的高潮皆是考官对考生表现的辩论,不同领域、不同性别对同一考生所持的观点都有所不同,这样的碰撞太精彩!看到这么一群热爱电影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真为他们感到幸福!最近真的很喜欢法语片,最后感谢LaFemis!
艺术是主观本人,艺考更是。
喜欢看考官们辩论呢
AnPassionate&PolishedLookAtAnEsteemedFilmSchool,打第一场考黑泽清开始就沉浸其中,从德莱叶到柯南伯格,那些伴随着熟悉的名号与字头乱飞的激情交流和激烈讨论看得忒过瘾,尤其是雷弗恩,被“黑”得乐死个人。
看到异国还有一撮人这么劲劲地把电影当回事很让人开心
作为生活一角而非主题探索的纪录片。老师们相当毒舌,lafemis来放开做这样一部片,应该也有自认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