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艺术家思考创作的过程,是一件因为获得启发而相当愉悦的事,但这里面还是多了点刻意说教的成分。钢琴音符组合再丰富,仍是有限且重复的;而世界是无限大的键盘与音库,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用语言去描述那些从未意识到或想过其存在的声音是浪漫且性感的行为,那个描述的声音本身也几乎成为一件艺术品。
《噪音交响曲》正如同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听觉本体版本,世界被转化为被解构其物质地位的“物象”杂音,与另外的行动者建立关联,又在采样之中成为音乐———一种物导向的音乐,并在结尾化为众多言语的星丛,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影片中,导演使用了一种简单的纪录影像对此进行处理,影像必不可少,却只能成为听觉的附属物,极简或极多都将转移观看者/倾听者对于声音的注意力。然而有趣的是,对于声音的强调从观念上召回了影片特别是纪录片的理论传统:令存在却不可见之物,或被忽视之物显现。
电影院里看睡着了,不打分了
噪音很好听,但做成演出的音乐不行,观众一起参与的形式倒挺有意思的。结尾音乐大爱。
声音是政治的,并非只有旋律能传达信息,噪音也可以表达政治。纪念马勒骨灰盒中的交响乐、脱欧后炸鱼薯条店里炸小号的声音、加沙战争中死去孩子被储存在冰激淋冰柜里的声音……噪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在特定语境下产生不同意义,与记录者、接收者创造连结、互动。
一位英国音乐家的录音纪录片,做有"头脑"的舞曲~集交响乐电子乐噪音乐为一身~关注一棵180岁的树被砍伐英国脱欧和加沙战争,记录炸薯条炸鱼炸小号和游14小时穿越海峡的声音~3500人一起吃苹果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马勒的第十交响曲~影片有趣又好听~很喜欢~
为了音乐而音乐。
无穷的生命力和意义的赋予。
MatthewHerbert的音乐革命,这个副标题更点题。这部纪录片看着并不无聊,景色、BGM……甚至动静皆宜,介绍WHAT、WHY、HOW都挺清楚,不是引人入胜,但是从传播艺术、思想、理念的目的,它是成功的。
音乐和演出都特棒。其他是虚伪的,像油炸小号一样轻浮(他自己说了这一点,这很有意思)这些方法对于作者本身是有意义的,因为产出了作品,除此之外,并没有比不做这些的创作者具有更多意义,甚至更缩小。
音乐家本身的作品和故事都蛮有意思的
这次是纯纯与声音有关的电影,前久在siff看了《金属之声》还被玩了一把,但这次就是声音。稀奇古怪的声音实验又完美融合了科技技术,生与死,屠杀,动物,大数据,人与海浪,油炸小号。主人公挺像个疯子的,但其作者性和哲学观都使人舒适不已。
还是johncage的理念采样也没啥创见用不着搞部纪录片自我感动;柏林部分还有点意思果然搞techno还得在柏林
#PortoPostDoc2021
Interestingperspective!
看完觉得国内环境真很让人疲软,只能多看这类型片来催眠自己。
德国电影节看的,观看时睡着一大段,倒是蛮想看看Matthew的TheMusic这本书;英国人自有其傲气,白垩岩海岸、易北河音乐厅、脱欧后之单方面以来冰岛鳕鱼进口的渔村、多佛尔海峡多次出现,生于英国,身份于欧洲公民
万物皆可交响乐,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录下来,再重新剪辑,有点儿爱情麻辣烫里那个小男孩的意思。
挺有意思的不过感觉欧洲艺术家有点无病呻吟有点装b的嫌疑
结尾过于突然了为了一个声音让素食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坐立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