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科教新闻片的形式拍摄了一部科幻片。新闻解说、街头采访,第一人称视角,手持摄影等增加了影片的即时感和真实性,从当时的电视看到这种片子是不是有点看新闻的感觉呢。讲的60年代最代表性的核恐惧,负片表现核辐射很有冲击,化妆也蛮精彩,
本片曾被英国政府蛮横干预禁播了二十多年。作品是以核战争为题材的伪纪录片(其实叫科普片更合适,解说很专业,片中的内容完全可以换成广岛和长崎)。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技术及知识层面上,我们生活在原子时代,而在情感面上,我们仍活在石器时代。
本片被禁后,彼得·沃特金给约翰·列侬写了一封长信,说媒体已经受到强权控制,你们这样的名人应该利用媒体为世界和平做点事。列侬和洋子回应道“Well,we'redoingourbest.Allyouneedislove,man.”
你真说不清这是纪录片还是科幻片
半岛内,日已落,大不列颠都化做了土~
http://f.xunlei.com/12086008/file/79c0e279-91ef-4946-872e-85067c8bc42d?relTime=1374462690172
英国纪录片学派一向很推崇爱森斯坦式蒙太奇,配合移动镜头和特写强化了沃特金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核武器恐慌和抗议。镜头对准特效化妆的烧伤的肢体、横陈在四处的“尸体”,各类惨状被安排在一起,滚动字幕穿插其中写着当时世界支持核武器开发的言论,两者对比构造了一种讽刺感。包括使用肯特郡居民(业余演员),负片代表核爆炸,里里外外都是手法实验的野心。虽说是虚构的,但紧密的逼真感和讽刺感确实让我看得很投入。
最差不过了。它有更合适的名:恐惧的胜利。
伪记录战争科教片,反应60年代核恐惧,基本伪了一个核战争,早期防御街头采访核力量核危害战后惨状,由于过于真实和影响BBC禁了二十年此片。
“你来自哪里?伤痕累累的士兵,带着难以想象的武器。如此致命、让世界生灵涂炭,甚至毁灭。”科幻题材包装下的记实力道甚猛。
该片本受BBC电视台委托而作,原是为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悲剧二十周年,摄制完成后,却因为其过于真实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和对英国完全无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视为核裁军运动的宣传品,从而干预BBC,先是要求大规模删减,最后干脆下了软禁令,导致该片被BBC禁播达二十年之久。
对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的伪纪录片提不起兴趣!Sigh!
真实归真实,可为什么伪纪录片也能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HowIlearnedtostopworryingandlovethebomb
电影是否真的代表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相信。对于灾厄,不会成真的预言才是最好的预言。
彼得·沃特金1965年作品,长期被BBC封禁的伪纪录片,导演在搜集了资料及相关专业人士研究后,用纪录片的手法,摆拍了英国引发核战争后所带来的医疗、社会、军事、治安等多方面带来的毁灭性局面,而带来了压迫感、绝望、无助感却是异常的真实。
沃特金有意模糊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分野,虚构出冷战背景下英国遭受苏联大规模核打击的事件,毫不留情地将广岛般人间炼狱的场景:残肢断臂,孩童烧灼的伤口再现在观众眼前,一次次挑动观众的神经,从而引起对北约乃至世界核策略的广泛反感。画面渗入颗粒的粗糙质感更使其拥有新闻片的“真实性”,以直接电影混合街头访谈(询问肯特郡市民是否应该还击他国,对核辐射危险的认识等等)、英国地图数据、带有讽刺效果的滚动字幕(梵蒂冈教皇认为核弹有正义邪恶之分)的杂耍式蒙太奇策略,挑衅英国政府的政治行径,如同一本虚拟手册扫描着核战废墟的英伦景象。在越战的敏感时期,影片遭到一向开放的bbc禁令也就不足为奇了。|60年后,人类也依然没有驱走核威慑的乌云。今年的俄乌战争中普京再次提出核打击的可能性。沃特金的预言会成真吗?只能留给时间解答
与其说是伪纪录片,不如说是科普片。
伪纪录片的本质是对现实感的控制。以混淆人们的现实与虚幻来使人以对待现实的眼光来对待虚构想象的事物、事件、可能性。从事件的角度可以是这部电影,事物的角度,则是严谨的科幻片。
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是用石头木棍打的。我们的技术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情感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猜忌嫉妒仇恨先下手为强。BBC真是良心,直观显示核袭击的后果,生灵涂炭,社会崩溃,人类灭绝。战争从来都不是游戏,这是终极的灭亡形式,希望看不到那一天,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希望自己不是活下来的,活下来不过是把前人的痛苦再经历一遍,毫无益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经验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