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LumièreScreen2)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06】最后一场电影,本来还后悔没买《Taxi》的碟子让导演签名的,等了很久红毯走完了才反应过来导演正在坐牢…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全体观众都向嘉宾席中那个只有一张贾法名字a4纸的座位投去持久的掌声。因为位置靠前不好看字幕所以有许多错过不懂的部分,但《无熊》仍然是一部好电影。电影中的导演、电影中的电影、电影中演电影的演员,还有最贴近“真实”的村庄生活,以及真正的现实世界都不断回响照应。逃出生天快乐结局的人们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们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口倒扣的大铁锅里,以为跑得够远就有出路,但只能又一次碰到冰冷黑暗的铁壁。在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影厅里看这部电影,很难说他们的掌声中有没有一种庆幸感,他们确实是世界上非常幸运的一群人。
「看看人家伊朗创作者骨头多硬。」当然也许是有的地方的熊更凶猛,或者关于有熊的传闻更加恐怖,但更可能的是在不同的地方,相信熊之存在的平民和决心面对熊的勇者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我如此希望)。映前介绍时女主演代读了导演写的一段话,下台前还举了「女性生命自由#MashaAmini」的牌子,电影还没开始我的心里就已经弥漫着澎湃和绝望。
边境以外的叙事是对《特写》的反思,而边境以内则是对《随风而逝》的改写,内部文本远比表层叙事更暧昧和真诚,且你无法要求一个连拍摄自由都不存在的人不去拍摄自己被囚禁于其中的系统和事实,这是“何不食肉糜”。一个电影人只能依靠继续拍摄来保持与现实之恶的距离,然而摄影机的权力在现实之前又如此无力、虚假且僭越,以至于录像在大海面前不得不停止,记忆卡不再具有留恋的意义,帕纳西一面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一面又对自己行动的紧迫性提出质疑,一面步阿巴斯后尘,一面又对他的结论感到虚无。
伊朗电影美学到了帕纳西这一代实际上是终结了。原先那股隐藏在“伪”现实主义背后的犀利机锋被具象化以后托到前台,虚构成为现实的终极目的,表意站在影像的终点举旗。那股自然主义气息成了个人观点表达的点缀。直白的贫乏。
#ZFF18th5一些有熊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该脊柱发凉
呆在这个国度,会有吃人的熊,逃出这个国度,会有边境的枪。谎言比虐待更折磨,传统比脐带更难割。拥有了护照不是拥有自由,举起了相机却是举起麻烦。爱情不会怕吃人的传统,死亡不会怕暗处的冷枪。真实的逃亡不是一场虚构的电影,真正的流血不是一张定格的照片。无熊的边境,人人却都在害怕心中的熊。
#79威尼斯#帕纳西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双线叙事,镜镜到位,字字诛心,一条线以他所拍摄的故事为视角,借城市中产控诉体制压迫下的无路可退,一条线以他自己避居处的生活展开,借乡村底层的琐碎描述井底的矛盾与无知。即使知道威尼斯要跪舔北美商业片,还是呼吁请把影帝,导演和金狮都给帕纳西,因为甩主竞赛其他人十万加条大街,一部好电影彻底治愈了之前全部烂片的PTSD
#CineLumiere#NewReleases长评-whyshouldileave?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似乎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whyshouldileave”。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是手段。而最后两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镜头上,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Venezia79th红毯【A】戏中戏的两层叙事构筑冲突与困境,摄影机的权力在导演的受制下几近剥夺,拍摄的无力与自由的追逐碰撞呼应,而当戏中的拍摄转为真实的记录时,原本简约的表意呈现复杂的姿态,对社会矛盾敏锐体察的细流汇聚成一片混沌。终于,帕纳西所带来的不再仅是典型境遇中同时包含残酷与风趣的社会学观察,而是只身一人走进影像呼应的真实,小心翼翼却进退维谷,用无声之势抛出种种触及大象的质问。重拾一切只需跨越边境线那么简单吗,我们为什么被迫进行着名为自由的逃离?NoBear.NoFear.Sowhomadethatbear?
戏里戏外都是压抑,上层的强权和底层的无知,每个不幸的人和每个不幸的国家其实都是相似的,不是吗?
帕纳西跟蒙吉不约而同的都用到了熊的意象,熊在这里成了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恐惧,不分阶级,不分村庄和城市,就算人们明知道无熊,但恐惧带来的绝望就在那里,两条故事线的死亡都是因为无形的熊在出没。帕纳西在这种条件下继续拍电影,他的表达掷地有声,那头吓死人的熊不止在村民和导演身边,其实这头熊出没在任何存在这种无形的恐惧的地方。
【8】伊朗的三重困境。一镜在于那本护照,二镜在于那张照片,通过两段镜头平行又独立通过戏中戏的组接来完成电影的第三个镜头。一镜是亟待解决被命运束缚的结局,十年双人等待只偷出来一本护照。二镜在于无中生有,而用城市与村落,文明与传统矛盾冲突来搅和闹剧,走向不了了之。第三镜是电影之外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跨不过的边境,偷不到的护照,无中生有的照片,成为一场笑话与闹剧。最终组成了社会的困境,以及帕纳西的困境,传闻有熊而根本没有熊,是纸老虎,而终成无熊的困境。
贾法·帕纳西导演新作,获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第一个(超长)镜头便让人惊艳,后续的双线叙事也很抓人,暗中如有可怖的眼睛在监视剧中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岌岌可危。帕纳西无疑足够勇敢,即便在身处危局之中诘问系统和传统时也不忘反思自我。尤其是关于影像权力的思辨更是切中时代脉搏:远程遥控跨国执导,作为证据/武器的照片,在摄影机前发誓说真话,但摄影机拍下的究竟是真是假?要不要继续拍下去?套层结构戏中戏、探讨真实/虚构的元电影形式以及对道路行车的呈现都有阿巴斯的印迹,收尾猝然又令人唏嘘。能跨却跨不过的边境,前途有望却终至绝路的爱侣悲命。(8.3/10)
就这??和预想有一定落差。从戏中戏开始包括让神似法哈蒂的村民拿着相机去拍了“业余电影”素材,这些段落虽然没新意(都是早就玩剩的),但好歹还算有趣吧,反倒后面是越看越无聊了,这么个题材值得开掘的维度应该相当多才对,然而现在的这般表述只有不加隐藏的单一面向,就只差导演本人在片中朗读声明了。伊朗电影一入围三大主竞赛基本就是开挂模式,像帕纳西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捞不到奖的,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声援,影片质量才不是被考虑的首要条件,尽管这片并不算糟。@Venezia79
在不正常的国家,无论城市乡村都无处可逃,才会害怕子虚乌有的熊。向摄影机诚实地起誓,拒绝虚假希望,才是影人应该做的
贾法·纳帕西被限制出境和不得拍片,他躲在边境小村指挥土耳其的拍摄。压抑的政治氛围和传统习俗,促使电影内外都在不断自问:离开还是留下?WhyshouldIleave?!女主角歇斯底里的爆发,说出了所有人藏在心里的话。同样是无熊之境,有熊恐惧,为什么伊朗就能诞生这样了不起的艺术?
看似是戏中戏,实际上则是对帕纳西自身所处境地的一次精准的自我剖析。照片闹剧受困于当下的教条主义,而护照风云更是自由和理想的一场探索与冒险。深陷囹圄的帕纳西在电影中想引领观众们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这一场闹剧与困境看似拉扯,实际则是对其自身诉求的一场呼喊。尽管某种象征的结局是悲惨的,看似一笔带过,实则力拔千钧。
真是越看伊朗电影越后怕,满脑子都是一个名字:田壮壮
看看人家这创作环境,看看人家在拍什么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