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这才是我想要的自然主义电影,讲人性的电影,要是八十年代这一拨没断,现在得多好。
歌德《亲和力》
这个“换妻”告诉我们:三观一致的couple才能走得更轻松更长远。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刚开头和灰灰平淡过日子的桂兰看起来就是普通农妇,越往后少女感越明显,最后简直美到在发光!果然还是要跟三观一致性情合称的人在一起才好。(桂兰在县城追着漂亮女生围观太真实了hhh)
#资料馆留影#算80年代的牛片儿了,富于生活气息又忠于现实。贾平凹的笔触想必深远,兄弟换妻这种事就算搁现在也不是稀松平常之事,更何况是在780年代落后偏远的西北山村里,由此可见80s那会的尺度与胸襟了,只要是追求真爱哪怕是传统势力也无所谓。岳红演得真好,一看就像个农村妇女,所以她也演活了桂兰这个没文化却朴实厚道又泼辣豪爽敢想敢做的女人(其实现实中这种人还不少),接地气够味儿,话说她在支持创新上的步子迈的恐怕比县老爷还大,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白眼努力追求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呢。推荐。
好看的国产片还是非常多滴。
野山虽然也是改革与保守两种路线的选择,但无论走那条路,导演都表现了其人性的一面,批判色彩很少。80年代的中国电影终于走出了阶级斗争。那时候的电影反传统色彩很强。
我从姑娘到媳妇,整天死守着石磨,啥时候等那八寸厚的磨盘磨掉四寸,我也就老掉牙了。
第四代就是农村控+女性主义控
关于开放和保守作者没有摆明立场倾向(尽管结尾还是有一点褒贬意味),而用较少的笔触点出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改革春风并不是那么均衡地吹满地,片名起得极好,即使如此,还是尽量收起了批判的锋芒,态度之真挚,情感之丰润,这些确实令第五代难以望其项背。
http://tv.sohu.com/20100208/n270138644.shtml情感发展当然是很戏剧化的了;不过就影片风格而言,非常非常的写实,中国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想到小时候家里也还是点油灯来着......
可谓史上最追求志同道合精神共鸣的一次“换妻”。这一换,既顺应时代潮流挑战了陈规,又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传统。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作何解释?因为一般意义八零改开作品只会将政治正确的禾禾和桂兰设定为男女主人公,集中火力,强力讴歌。而俩人的另外一半,却会被叙事降格为次配地位,遭遇爱情与事业的双输。本片打破了该俗套。灰灰与秋绒同样是主角地位!性格上的相对本分守旧不思进取,并不影响俩人同禾禾桂兰一样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写实主义的力作,文学性很强!扎根于生活的表演非常好看!
改编于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农村的改革和思想解放。西影厂的作品,从西安到北京到上海,曲线救国争取公映,拿下六项金鸡,审核还致颁奖延期,颇有点讽刺,其实,城市里的高阶思想还不太解放。
2018-12-05,图雅爱前夫,二嫫爱电视,桂兰爱禾禾,都是男人不行,女人爱得还不一样!
与其说是“换妻”不如说是“换丈夫”,卸下宏大叙事的历史负担,转向、聚焦于经济改革时期农村女性的意识觉醒和欲望追求。可以将放置于《李双双》和《二嫫》之间,作为一种过渡期的样本来看。石磨打转的视觉隐喻象征了劳动的重复、沉重且不可逃避,空间呈现也变得更为主观可控(山野环顾—自我意识觉醒及眼界的扩大),新欲望/觉醒带来的痛苦、同原有社群的剥离、身份的再建立以最后理想化的发财再婚改命而达成想像性的解决。现代化对桂兰而言是欣喜的、没有隔阂与间隙的,因此进城作为一种主动性的要求,洋溢着对未来的激情渴望,丝毫未触及消费泡沫/空洞欲望/城乡不平衡等现代性话题的探讨(时代烙印)。孩子是判别婚姻幸福与否的象征,贾平凹老掉牙的修辞。
结尾褒贬过于明显了,带了意识形态的影子
换妻游戏。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爆给力的“换妻”的故事
我的妈呀,那年头的电影居然就有换妻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