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碎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有点可惜
热血,但太碎片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大胆启用年轻演员运用了倒叙和穿插的手法韩庚饰演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张颂文老师一如既往地好整容式演技提前观影后分享的故事也给我很大震撼,比如李大钊在北大一个月一百八十大洋左右,家里却吃不饱饭,因为他大部分都拿出来支持革命事业和救助穷困学生。张老师坦言无法达到李先生的高度,但会一直被鼓舞。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法兰西共和国、苏维埃和新中国,无不有流血的英雄,李大钊是黑暗中的引路人,更是光明的见证者;意识流叙事更有人性,张颂文真正走进了角色。
仅从电影角度来看,还是超出了预期。尤其张颂文的表演,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部片,诠释了一个书本之外的李大钊形象:如果这还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理想主义者,那还有谁是?双线叙事手法,一条线性的“行刑线”,一条非线性的“回忆线”,将李大钊和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陈独秀和张学良等人物通过一些琐事纠葛在一起,慢慢勾勒出从1916年——1927年的十年岁月中,他是如何从一个辞职的报社编辑转化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最终慷慨就义的。另外,影片有不少历史细节还原的不错,比如那台从意大利进口的绞刑架,和现今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的原型一模一样,结尾蒸汽机车的彩蛋也非常有意思。
守常先生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
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很燃很热血,张颂文演的非常棒,他赋予了李大钊善良正直谦和的一面,为了救国救民,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当张颂文和李易峰爬上北京城楼时,一只蚊子飞到了大银幕投影上,久久不愿离去。它也相信。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看了点映张颂文老师好温柔一开头觉得剪辑节奏有点乱但后面习惯了觉得也还好革命真的好艰难要调动那么多人总有人会流血“如果我的死能唤醒他们那就是有意义的”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