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纪录片。
神婆招魂(却遭遇突然的电话)、美颜大头贴(显而易见的失真)、机器人/鱼(诡异的恐怖谷效应),谎言永远比真相浪漫,尽管频频露怯却无人戳破,可以说,在创造表象世界这件事上,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和神圣车行同样神圣。@MOMA
4.5赫尔佐格的电影并不完美,但非常激进,不仅虚构和纪录的界限已经模糊到基本不存在了,实际上还有更多重虚假在不断叠加:公司总裁扮演了主角,而主角又在饰演其他人,就像梦境里那段打斗戏,打是假的,刀也不存在,梦更是假的。问题在于,作为观众的我们到底能识破几层?正如几十年前在东京寻找小津失败的文德斯,赫尔佐格也“一败涂地”,迷失东京了…
感觉男主随时会穿越到xV的片场
人的不可代替性已经不是赫尔佐格想要在《家庭罗曼史公司》里讨论的议题。事实上,这家专业提供角色扮演服务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运营下去恰恰是人的个性已被彻底抹平之后的结果。它的存在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讽刺,同时它的正当性也在对这一荒谬性进行着不断消解。赫尔佐格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在一个高度秩序化——人和宠物都可以被机器取代的电子集成化社会里,作为有机物的生命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才是他这部科幻向作品细思极恐和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为此,百花齐放的公园才会成为各种有趣之人聚集的阵地。但是活跃于此的自然人也在以表演的形式一个个死去。真实地作假——这是《家庭罗曼史公司》的企业文化、道德操守和服务准则。在此语境下,真实已死。男主角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空虚的填充物、一份情感的代替品和一个势必更新换代的机器人。
在《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中,赫尔佐格同样在一片充满了电子屏与机器人等人造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在一切都可以拟真化的国度,当性,爱,甚至葬礼都可以搬演的世界,那么剧情片/纪录片这一分野也将没有任何意义,实验电影中的“抽帧”可以模仿慢镜头所带来的情动;通过导演的主体退场,影片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去奇观化的“纪录”,在人物各种意义上“搬演”一部东亚主流情节剧的同时,摄影机捕捉到了“舞台”的匮乏一面,以及东方式的形式与孤独,却不必须通过小津的模式,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像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者那样批判并拒斥虚假或复制品,因为真正作用在一部影片中的力量,永远是那些不经意间显露或者从未显露的东西。【墓岛字幕组】
慢慢进入后越来越有意思,回味空间很足。借真实的FamilyRomance服务以伪(半)纪录形式拍摄,探讨现实生活和虚幻梦境间的关系,以及逃离和回归的微妙处境,DV质感的影像+手持进一步增强剧情的虚实模糊(但几个航拍镜头又在不断提醒),内容和形式高度适配。选取的几个案例都很应景,机器鱼一段最好,鱼缸反射的人像叠入一潭幽深中是「越界」实际发生的瞬间,而后意识到越界再重新面对现实是最忧伤但也最有趣的电影魔幻时刻——委托人、被委托人、银幕前的观众,经历了不同的时间差后,在这一刻同时身处转身的临界点。回看这个时间差,那种无意识的遁出如同鱼在鱼缸中畅游,是很迷人的。对观众来说,时间差就是电影的时长。可走出电影院,该如何再走进现实?|配乐极舒适。9/10//第一部赫尔佐格
8/10。也许这才是《反情色》。用av拍摄手法打开日本的一角,谎言堆砌成的坚不可摧的外壳在最后裂开了,门后孩子的手触摸着真实。人们本来就戴着面具在生活,现在科技带来更多的虚假,以小见大反思整个社会。女儿对父亲的爱、中奖后的喜悦这些明知道是假后的情感更打动人。家庭罗曼史,真美的片名。
我…并不具备清醒看完赫尔佐格的能力……
#2019欧盟电影展#80/100,在航拍的全景镜头建立一个足够可信的真实情境,随后以虚构的人物创造剧情,但虚构人物之中又自有一层演绎性,在多重嵌套之下,最后的神学或是机器人又在试图让层次更加丰富,个体的真我究竟是什么样呢?赫尔佐格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
简单的准纪录片手法,大师功力还在。雇佣他人来角色扮演,寄托寒凉人世里的一点温度,这样的故事很多日剧、日影都讲过,尤其是岩井俊二的《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拍得最好。外来者赫尔.佐格,和维姆.文德斯《寻找小津》,科波拉《迷失东京》,阿巴斯《如沐爱河》……一样拍出了国际大都会东京的热闹空虚和寂寞疏离。
#B+#整个东京宛如《寻找小津》里的微缩食品模型,使得影像质感也仿佛泛着塑料制品的光泽(摄影棚里的仿制城市自然引出“扮演”);成为“尸体”的过程反而是回光返照的解脱,然而在此之后是身份的失落与虚无-处在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暧昧地带的结构/“误导”反而契合了影片身份建立与情感边界探寻等多重主题,而机器人和机械鱼当然是一种“恐怖谷效应”式的自指。是值得玩味的,但真正喜欢的部分是塑料质感里真情的瞬间-也即是看到海报时就让我神魂颠倒的那段时刻。
如果下定决心去做成剧情片,可能会衍变成《原样复制》那样神作。但处理成这个样式纪录片,就更像是游戏之作,比较粗糙了。@巴黎诡奇
赫尔佐格版[私人订制]+日本现实版[神圣车行]+真人亲情版[她]。形式(手持、近景特写、各方面的粗糙感)和题材(真实存在的公司与主人公)都趋于纪录片,但亦有明显的搬演和编排痕迹,纪录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极尽模糊,而关于【表演】的套层结构也使人难分虚实。即便是自欺欺人,也能沉醉其中。当情感与陪伴也能批量买卖且以假乱真时,人类的感情或许就真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候了。公园与梦境中的武士厮杀及切腹的无实物表演、神婆招魂&打断的电话铃、海边岩石上没有连线的电话机,还有巨大鱼缸玻璃中映出的机器鱼、迎宾仿真机器人与石井裕一自己,都指称着幻真虚实的同一。另外,影片虽然漫溢着AV质感,但男主外貌气质却如此人畜无害、温良和善,实在神奇,以至于连我都被石井伪装扮演的父亲所打动了~(8.5/10)
通灵通到一半,电话铃响了,太狠了
@欧盟影展2019SZBC|如果认真地看过文德斯的《寻找小津》,应该就会记得荷索对日本大都市现代化景观的不认同或不喜爱,所以他拍了这么部片作为粉丝还挺意外(我不认为他认同日本文化的内核和外在表现,灵媒电话那段就很明显,加上日本人这种有话不直说的性格,都是荷索不喜欢的东西,好奇他的用意在不在于批判)。他自己的私货还是山一样的多:音乐、笼中刺猬、鱼和鱼缸、悬崖海边、“会做梦吗”等等。另外哪里找来的这么神似荷索本人的日本男演员我惊了……粉丝真的观看乐趣无限
电影为什么不能长得像色情片,你们也太胆小了。那种手持的、粗糙录音的、配上令人厌烦的音乐的场景,和真实仿佛无限接近,也更凸显那些梦幻般的、不生活的时刻的可贵:灵媒在慌乱中表演,人尝试在礁岩上向逝者打电话,这些才提醒你:这是电影。非专业表演模糊了表演的界限,粗糙的拍摄手法和优秀的剧本的结合模糊了真实的界限。哪怕是机器人,不受光的影响,也非要眨眼睛,不停地眨眼睛。有一点很有趣:男主角和少女对话的时候,常常给少女打上非常虚假的具有磨皮效果的柔光,对男人的脸却不这样处理。
3.5;整体基调刻意呈现出的廉价塑料感与文本诉求是匹配的,影像明亮,表达的却是阴郁的主题,像是套了若干层次的梦境,根本无法分清虚构的边缘和现实的界限在哪里,机械时代的人类迷失在工业流水线的沼泽里,情感可以被预设规划,可以随时切断开关。赫尔佐格在探讨都市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安置方面,依旧犀利有力。
街拍、中奖、缺席的父亲,棺材体验,神婆问米,电子鱼会梦见赛博家人吗?半纪实半叙事的荒诞间离,演职表里男主角和另一个角色出演了自己,他们是不是之前报道中原型公司的职员呢?
套了个FamilyRomanceLLC的壳子填充的净是些关于日式疏离的贫乏想象...配乐也铺得太滥公司业务并不是他主要想呈现的只是作为一个切入点探讨日本的死生观/人际关系但做得实在太表面...就像仅从日本电影中抽出了几个桥段而已毫无说服力结尾是在致敬搜索者还是怎么的..太浮夸了点不了解家人租赁公司的看个新鲜还行主要之前看过一点相关纪录片很想知道赫尔佐格是怎么组织这个剧情片的结果实在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