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角婉叹,但是拍的实在不怎么样,脉络不清晰,而且你这么去表现人家,年轻人谁还敢做社运?
“离开了街头、告别了革命,生活才是无可回避的战役。”
曾心怡在面对昔日共同参加社运的好友的葬礼痛哭流涕完全无法自控,而面对母亲的离世却只有沉默,可见社运对她的意义真的要大于家庭。家庭是小爱,社会是大爱。不是所有人都要把家庭放在第一,社运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英文片名是《民主的代价》。没想到曾已经70岁了,完全看不出啊,不操心家庭就是显年轻啊。
心裡那座偏見的大山好像開始鬆動了,在府中15看Mark一下。
年龄大了,一方面仍旧着实佩服同一年大陆这头的学生,一方面也逐渐明白为什么30年过去了大陆还是这样……
我當不了這樣的人,但永遠敬佩他們!
那些“龙川白”们之后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们仿佛被困在年轻时彻底的决定里他们被人遗忘又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命运的后果更像是一种人到中老年后的伤怀意义究竟在哪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回答
社运对人
康惟壤讲:QZ运动比做爱还爽。
不好评价,观点放在心里
成片风格偏重“绿色”,所以不做过多评价……我本想跳脱惯有思维去重新看待一种社会价值的存在,但片中没有给予我更多答案,用“廉颇老矣”的视角去追溯某些特定族群昔日的辉煌,穷尽一生的追随,依旧没让他们的生活换了天地,局中之人高枕在自封的功绩簿上,局外人早已逃离这吵闹的喧嚣。
……。
“社运不是人人都必须要参加的,生活却是。”虽然怀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投入社运的一生就是他们的答案虽然这答案的内容并不清晰。不谈统独而言两岸人确实因为历史原因成为了拥有大不相同历史记忆的两个族群
“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感谢爸爸你生下了我,我给你举三个躬拜一拜哈。”
我现在理解何伟去写江城、寻路那种看起来平常的东西到底还是有点意义,这种观察台湾社会的纪录片本土导演的优势是语言和熟悉那段历史,但是缺点是导演带了很多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去拍摄纪录片,对那段年代既不是一种历史的阐释也不是客观的观察,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真的,确实东雅需要何伟那种人去看去发现,然后告诉东雅的人其实这样那样荒谬或者搞笑。
民主退步党
个人狭隘的生命体验永远无法理解的一批人,他们人生是怎样的(台语歌好好听
自由的呼告之下,普通人的琐碎的失意与无奈同样值得被记录
一般,也为运动中普通人叹息。好奇大家是怎么看到这片子的,管不住吗?
三十年前当过潮男,富贵女友送名车;九十年代党派斗争保证社运经费充裕,如今穷困潦倒;总统府前被同伴安排自焚的烈士符号,跳脱政治重新思考人性之冷酷;周一到周日猴子的行程,又或唱一首日语《桃太郎》童谣;为社会大爱,抛弃家庭小爱,断绝二十年关系的女儿facebook,聚餐中所有人皆妻离子散;“政治运动爽过啪啪。”“你是否正视过死亡?”底层工友从医院消失;选举惨败还债募捐;镇暴车绕圈追逐往事……一个知识分子作家,一个普通打工仔,在大时代中转型职业社运人士,再孤单老去,追忆当年;基层微观角度切入台湾当代历史景观,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