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日本新浪潮的青春与法国新浪潮的青春形成了完美的对称关系,其中青年人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影片配乐风格和人生如游戏的结局都让人怀疑在看日本版的《精疲力尽》,两部又恰巧都是导演首部公映作品,都是是同年拍摄上映!晚会一场镜头在舞池伴侣们的对话碎片中游走也让人想起戈达尔。可惜吉田喜重没能像戈达尔一样留名,津川雅彦的淳与贝尔蒙多的米歇尔,这东西方战败国与战胜国60年代初的镜像关系太值得玩味了。205
1.青春的迷惘;2.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人,到头来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3.哪有什么相爱所以在一起的故事,不过是因为无聊罢了;4.相似的人应该结婚。
这片子总算帮我打开了吉田喜重。迫力。意地っ張り到底。ろくでなし・青春の苦境。触到了深处,勾勒了全景,描摹了气氛,对废男明确地描摹外部动作含糊地表达心理,不归纳的高明。人物的共振。女。对话每个音都削过似的快而冷/不在场。每人一句话。半角对白狂。
结局真是够伤感的
另一部青春残酷物语,也在1960。回看1960前后,筋疲力尽、四百击、广岛之恋、八部半、甜蜜的生活、夜、蚀等一系列反应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男女众生相的电影充斥着迷惘、奢靡、无聊、无助、愤怒、彷徨的躁动情绪,可能半个世纪以后中国才出现同样的社会性问题。
拍得一半大岛渚一半增村保造的吉田喜重
日本新浪潮的味道
日本的新浪潮,结尾和《精疲力尽》如出一辙,这是和戈达尔商量着拍的吗?
4.5跟一無是處的人玩耍,結果就是——你會變成一無所有:)
不仅核心议题与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极为相似结局也大同小异,连上映年份都是1960…但总体来说比《精疲力尽》那部观感好太多了(戈达尔黑发言用几个青年组成“一无是处”的小团体,放大了秉持着虚无观念的人物间阶级的差距,贫困的人受挫于物质匮乏,富足的人看清了真相后对人类充满悲观想法他们由于自身的环境导致对自由的向往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去美国就是自由,有人认为有钱就能自由,有人觉得不束缚于亲密关系就是自由,而有人觉得死了就是自由…我们无法判断他人对自由的解释正确与否,因为每个人自身的经历与身处的环境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一无是处”的自我认知里解脱出来,废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ps:三岛雅夫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
Sowilloursadyouth...
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一無是處恰到好處地刻模出了虛浮焦躁現實下青年的惶惑和焦灼,舞會里那些囈語的男女,像是在夢境中一樣,失落了的靈魂輕浮地飄蕩在腐爛的空氣里,一種群像下的掠影。以一對男女的際遇展現現實的空白以及現實下年青一代的放逐,夢想遙不可及,處境骯髒狼狽,死亡反而成了解脫。
悲剧
没有方向和目的的青春可不就是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在诸多同类题材中,这个词用的也真是到位。
松竹映画的新浪潮,吉田喜重的“鬼火”。与自我角力,与世界角力,与感情角力,与无聊无法角力,无法抗争才最令人筋疲力竭。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浪费拯救,谁又需要拯救?自以为特别,一点也不特别。自以为放弃,又仍心存念想。在狂躁与衰落下横躺侧卧,一无是处,任君消遣。
富二代,小混混,无所事事,还抢钱,情感上的你我对抗,确实非常的新浪潮。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如此的消极堕落,完全无视未来,或者也不抱有任何希望。从商业财团可以侧面透露出一些对金钱味道的批判,对人情味丧失对青年毫无抱负的描写。
60年代,世界每个角落的青年都在风起云涌,如果你不能置身街头呐喊,那么彷徨苦闷至少还是我们共同拥有的。nothingbetweenus,他临死都这么重复,而女人的悲剧在于,一旦投入,便永远无法轻松抽身,即使眼前这个人一无是处,你都要铁了心蒙了眼跟他走下去。
迷人的新浪潮。
开始像《疯狂的果实》结束像戈达尔。能看到松竹制作的科班操作无论是摄影机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的打量式运动还是松竹标志性的庶民要素(男女主角都来自庶民阶层而故事却在富二代的世界里展开)尚不能看到很多吉田自己的风格但唯一一个(没有性爱的)性爱场景肯定出自吉田之手上半身的爱抚太独特了。一无是处的坏分子本质上是正派(立派)的好青年,最终没有辜负女主姐姐的信任。和《血的饥渴》一样的重复结构:两次表演中弹,两次抢劫。很多时候游戏成真无心玩笑也会要有心人的命。
完全可以和《青春残酷物语》对照来看。一个是纯粹政治性的,一个是指向经济发展和商业社会的,青年的反叛和虚无,毁灭性的命运,看似承袭了太阳族电影的外观,但又完全是相反的方向。纵使没有大岛渚那样的决绝,这部的观赏性又更强,精妙的闭环结构,高效的叙事和人物关系,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