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近乎纪录片的粗砺长镜头,书写异族女性创作者的悲惨家族史。井浦新与安腾樱出色地完成了导演所需的场面调度。看似平静的生活流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克制、冷静、细腻。《电影旬报》年度第一,无可厚非。
憨厚的井浦新地味的井浦新說韓語的井浦新唱歌的井浦新眼中只有井浦新......
其实现在想想还是会很感谢彭德怀,如果不是他的“战术性失误”,现在的中国也许和朝鲜是一样的。片子翻译有问题,家人的国度更好。但能拿到旬报的第一表示不理解。
1.那个派来的监视员选角真是出色,在那里一站,感觉就对了。2.妻子和儿子就是人质,如果不结婚是不是就可以滞留了。那样,会不会被朝鲜间谍在日本暗杀?3.道理大家都懂,可那就是一个封闭铁桶,如果政权足够强大,没有饥荒,发生内乱的可能性很小吧,里面的人民只能靠外部的救援吧?
戏里的人物都冷静克制,戏外的观众哭得一塌糊涂。Arata和安藤樱演得实在太棒了,几场兄妹的对手戏张力十足。全手提的镜头,毫不花俏的布景,让人有种在看记录片的感觉
静默中的悲情,欲哭无泪,却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看过关于朝鲜主题(虽是日本亲人的视角)最好的作品,力荐。
压抑沉重,看得分外难过。最后结局的无解,将人的无力感推至绝望。最终妹妹买下行李箱,拥有四处游历和任性享受人生的自由,是否就补偿了哥哥的缺失和沉沦呢?从个体苦难的角度,并不。但导演也只能这样给出一丝希望了。至少此片提醒我们:从“这个国家”变成“那个国家”,不是噩梦,是将发生的可能。
情绪的处理太棒了,原来是《亲爱的平壤》导演拍的,和纪录片一样有力量。
当井浦新在车上唱起那首歌,莫名的悲怆袭来。平静之下的痛,安藤樱在街头无主的乱步,都在夹带导演的私人感情
生活在一个只有服从,没有思考的国家是何等的可怕
服从,听金胖的话。活下去,一直到死。
还是融合了导演自身经历的脱北家庭故事,剧情片也像纪录片。比起国家政治对立而言,骨肉同胞间的信仰分歧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日本家里也有金日成相,父亲要求女婿必须是朝鲜人,可妹妹却痛恨那个国家,理想终究败给现实。
民族身份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隐痛。收敛、克制的手持摄影镜头就像导演梁英姬的眼睛,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让她成为了独立于电影文本之外的缺席的存在。
不要以为手持摄影就总有效果,真实性还是大问题,25年不回家的人开冰箱取物怎会那么熟练,你跟我扯呐???
剧情片的冲击力还是比纪录片弱一些。仍是无力感,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把握的
剧情还行,女主虽然演得还行,长得太丧女就是喜欢不起来啊
女主好丑,片子不错,哇咔咔
谢谢叶姐姐。
有力,却还可以让人通畅的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