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正面太主旋律是削弱了本片的立意,但不失为非常好的作品。
残酷现实,文化冲突,最惨的不是被敌人所杀而是被族人迫害;男主力度不够太脸谱感觉换谁演都一样,德国人的形象过于高大上到不可信
腐女们居然还能看出超民族超友谊关系,不过这样关于沟通和命定牺牲的故事,与同期美国同样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最后幸存者》相比,实在屌丝不过。德国拍商业片确实连中国都远远不如。
女导演拍现代战争男人戏有些毕格罗的质感,但剧情过于工整,一些转折有些刻意刚觉得剧情能猜到时结尾又来了那么一下,可见有想法却又矛盾,导致片子迷失在文艺片与类型片之间。
阻隔这个世界的距离,还是枪声。最后那没有特写的一枪,是全片最具分量的一响。之前所有的平静都暗含着一触即发的波澜。意思是那个意思,但需要脑补的太多,就像编剧和导演总是用一座聪明来阻隔观众和电影的距离。
看到结局我不禁回放到贾斯伯第一次来这个村子执勤拦下一辆无辜汽车那个场景,希望看到最后那辆扬长而去的汽车就是他放走的那辆,结果不是。我想那样的故事会给我带来更大的震撼。
意思不大张力不够
berlinal2014.Day6.
比较好的德国电影都离不开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醉啦
现身说法:什么叫有人文不一定是情怀,有转变不一定就立体。气氛营造好,但从价值到技术层面都十分刻意,列队敬礼处算是唯一一个惊喜。一颗文艺片的心两只商业片的手,总体而言力不从心。
前一天因为迟到没看到推拿,所以机缘巧合选到第二天的这部片。需要了解背景才能看懂,不然就像我一样前半段稀里糊涂搞不清状况。片子里从来没有出现敌人的模样,但他们就是存在。今天尤为有感触,默哀。
挺好的。
德国人太官僚了,跟美国的风格相差很大。
大烂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电影节第一场,德国电影《世界之间》。同样是反思战争的题材,同样背景选在阿富汗战争,此片在人性刻画上比《美国狙击手》层次丰富好多,风格严谨内敛不刻意煽情。
很扎实,又细腻,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呀。这真的不算刻意啦
看着战争或者人文关怀这些个标签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分类,只能说这就是德国电影吧。。。德国人拍剧情片还是。。。略死板。。。另外就是成本太低了吧,那么慢节奏的片还没配乐真的是无数次催困啊。。。全片总结就是,别人家的事少管,别人国家的事少管,没那个决心的话就都洗洗睡吧,米国人好好看看吧
女导演继《当我们离开》后携《芭芭拉》男主演直接取景于阿富汗的作品,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展现战争背景下士兵和翻译之间不寻常的友谊以及个人良知与服从命令之间的矛盾。然而剧本漏洞过多,铺垫过少,例如士兵在接手管辖时抱怨缺乏警卫保护,但就在执行任务第一夜翻译员却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返家。
文艺拍法,还不错。太过克制导致力度不够。
@Berlinale十分震撼,如果这部电影获不了什么奖项,我想一定是出于政治原因,今天已经陆续能在德国媒体上读到唱衰该片的文章,对双重标准假仁假义的西方国家表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