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跟自己最爱的人最难说出口,因为怕失望。”——张艾嘉
至“今”仍放你在“心”上,是谓“念念”。
近期最爱华语片,浓得化不开的情绪,念念不忘,余音绕梁。还保留一部分日式娓娓道来的讲述,加上张艾嘉细腻干净的表达,书写绿岛两代人间无法言说的往事,潮起潮落,风住风起。柯宇纶与母亲、张孝全与父亲两场“重逢”都是神来之笔,叫人蓦然落泪。203040女人帮重现,梁洛施复出,片中画作出自李心洁。
张艾嘉在历经岁月后喃喃讲述的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有种温暖的力量,柯宇纶与母亲重逢的那段戏十分催泪,但不喜欢为了圆故事而设置的太多巧合。我们需要向过去和解,更需要明白,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庸的长大。
世间既有生死爱恨的深,也有相逢一笑的浅。既有万劫不复的悔,也有却上心头的念。
感人至深,很张艾嘉,亲情是最大主题。尤其育男在酒吧穿越回家和妈妈有互动的那一段,眼泪止不住的流。另外,承载了我一大半台湾情结的张孝全也老了。
念念不忘,人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和他人和世界相处,就要学会跟自己的过去和解。女性视角和文艺标签是这部电影反倒可以出奇制胜的地方。温暖、感人、睿智
在幻想中和父母和解
好难看。文艺腔重得全程不适,演员的表现也不在状态。要讲的东西很好也很简单,但是,非要用自以为是的技巧来加强表现力,效果其实适得其反。
边看边觉得可以预见直男癌影评人拿女导演叙事(贬义)来攻击,但我这次居然很有点同意这种攻击…故事的(拙劣)匠气太重,过多的戏剧化巧合做作得要命,好像要讲多少无奈和残酷原来翻开还是一颗中二少女心…镜头语言居然也还是有点幼稚…风格倒是极台湾的,伊莎贝拉也几乎融入了,只要不给她面部特写
梁洛施在这部戏里有种经过岁月的美,是时间给的财富,真心让人喜欢;看电影的过程一直想到《少年时代》,东西方表达感情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相比之下《念念》显得特别淡、抽象、不接地气,很多话没有说,或者借心理医生的口或抽象画来表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情绪无法融入的原因吧;张艾嘉美人迟暮了。
张艾嘉的这部影片失去了之前的细腻,因为她想表达的内容被这个牵强的故事架空了,情绪落不到实处,也就无法触及人心。影片依然有着张艾嘉的气质和勇气,有梁洛施的复出,有刘若英的歌声,所以它依然是今年院线电影里难得的诚意之作。
这片的第一个小时我是不想忍受的,做作莫名其妙神神叨叨,飘飘然很脱俗的样子,哦,要叫它魔幻现实主义。然后最后三十分钟,我发现它想讲的东西和它的镜头语言一样平淡。矫情一点呢就是若干年前《如梦》里那句“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念念,一念是念叨,是破碎往昔里解不開的埋怨,是生離死別間,未知與殘存間的間離;再念是思念,是相見不如懷念,是不能相見只好懷念的化解,是墻上影,海上光和流浪的小魚。經久別離,念念成疾。
前二十分钟略担心,担心狗血激烈直白,也是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看不了这样的内容。但是没有。特别棒。不是青春或者励志或者乡愁,大概是在讲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与疏离,事实上也就是在讲与自己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吧。两场梦境都哭成汪,能处理得这样节制又动人,十分意外。张艾嘉最好的电影。心洁好美!
其实结尾兄妹相认,我已觉得淡然。心中一颤是在男子梦中与自己的母亲重逢,临别前他停足转头喊了声,妈。以及另一个男子在海岸线与父亲重逢,完成儿时的挑战约定,镜画一转,却是独自一人对着大海徒空挥舞手臂。一碗炒饭,一场打拳,都是念念。不给四星是因不喜欢影片略有吊诡气质。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张艾嘉以前是温柔,这次开始慈悲了。
好多事,好多人,说穿怕伤心,欲辨已忘言。既然错过了,也见不着了,不如念一念就好。嗯,念念。7.3
释怀过去就是正视未来的自己,一部极其慢热的文艺片,配乐很少,表演克制,开始的时候真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当慢慢入戏之后,看着平静画面的时候,内心却是汹涌。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很多东西都没有点破,但是看完了之后你什么都懂,三条故事线“杂乱无章”的叙述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赞!
2.5摄影配乐有质感,可惜放在了一个喃喃自语、念念不忘的电影上。人塑不够隐喻来凑,矫情多到能够郭敬明喝好几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