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并不比茂瑙的《诺斯费拉图》更让人心惊,它甚至算不上是一部心理惊悚电影,它神秘,朦胧,不愠不火,德莱叶以他对镜头出色的把控力营造出了一个迷幻而诡异的环境,但作为德莱叶第一部有声电影,本片并没有摆脱默片的基本形式,书信、画外字幕等仍是本片叙事的主要手段。
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其实还是默片的拍法。可问题是,你的快速剪辑呢?大特写呢?大反差的拍摄角度呢?只有抬棺材那一场可以看见一点原来的风格,其他全都改掉了。
我所期待的那种最好的电影,应该是一场通灵仪式,不是让我们目睹这个仪式的内容,而是本身就是这个仪式。也就是,电影的画框成为一个实体的洞,洞里的那种仪式正在让我们慢慢腐朽、让我们魔鬼附身,自己也成了这个仪式的一部分。德莱叶的朦胧薄雾和那些影子就是科雷乔的云,后者通往天堂,前者置身地狱
在吸血鬼还不是耽美帅哥,不是青春偶像的时候。在吸血鬼仅仅只是吸血鬼的时候。
和诺斯费拉图相比,同样有一本吸血鬼指导手册,一以贯之的缠绕的提琴声。但男主角由天然呆模式转化为阴郁哥特美青年,独挑大梁。吸血鬼用影子表达,与人形无异,少贵族气和鬼魅感及力量速度。棺材是要滑盖的还是翻盖的?此为带天窗的。
但是,电影的本质并非电影的普遍性,它的最高目标是思维,仅仅是思维和它的运作过程。……(舍费尔)认为在电影中思维虽被置于其自身不可能性的对面,却能从中获取一种更高级的力量或再生。他补充说电影状态只有一个对等物,它不是想象的参与,而是放映厅外的降雨,它不是梦幻,而是黑暗和失眠。……对舍费尔而言,这种世界悬念比运动更能化思维为可见,但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一个不断在思维中产生和消失的行为:“这不是指思维已经百年城可见的,而是指这种可见性是由思维的原始不协调性表现的,并且背不可挽回地侵害。这就是它的始动性。”//吉尔·德勒兹.电影2[M]p266-267
瘸腿人的影子那段惊艳,莱奥娜被咬后的神情转变也很惊艳。看了无数吸血鬼题材,和这部一比全都有过于用力之嫌。意境缥缈,恐怖实则是其次的
#重看#2022-12-4三刷;4.5;前瞻性且艺术性地表现心理恐怖,梦见自己死去的经典镜头启发伯格曼和波兰斯基,棺材内的主观视角才是最浓墨重彩的惊惧一笔,暗示整个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男主在面临灵肉分离接近中阴的状态(因此结尾与女孩坐上渡船并非是逃离成功,而是驶向冥界的死亡之船,与开场肩背镰刀的死神驶船呼应,且挖土动作的倒放暗喻时间的倒流与现实的逆向),室内光影明灭交错(典型其室内剧调度作风),移动长镜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在房间和楼梯纵横转悠的那些镜头真好——永远是未知的才最恐惧,室外光线过曝的颗粒模糊感,驾轻就熟的手法。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声音的处理还不够完善,仍比较依赖于字幕卡。
白色墙壁上的黑色影子,谁是那个操作影子的人?德莱叶将古典构图和现代主义风格结合制造出邪恶的梦魇,观众仿佛也被带入到这个充满谜团和压迫的噩梦中,棺材里的主观镜头、雾气笼罩的河流和不知被什么力量控制的门锁,最后的阳光能否安抚被劫持的生命,吸血鬼更像是灵魂的诅咒者,飘荡着
用影子、雾、狭窄的空间和怪异的配乐构建了极其心理化的影像,让人感叹恐怖片还不以一惊一乍为主要吓人手段的年代是多么美好。男主有点像爱手艺。
第三部德莱叶,鼻祖级别的恐怖片,其中一些表现手法实有开先河之效,但整体故事实在有些小家子气,仅仅停留在了个人身份的探寻,不及同时代的《诺斯费拉图》和《卡里加利》…
占据一定画幅高度的天花板和无所不在的框带来压抑,瘸腿男人身魂分离,各种对人影的运用,棺材视角的长镜头,丽欧娜的疯狂表情,从旁观到主体的视角转变…德莱叶还是温和,不用力也不重复。想到伯格曼和基耶的象征,库布里克的空间,不知道是受到影响还是理念一致的巧合
影子戏,灵魂出窍,棺内主观视角,德莱叶第一部有声片的配乐,跟随角色横移的镜头,都对拓展空间为这个梦魔的故事增加了恐怖氛围。战争创伤后遗症,他们连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没有。法国文化蓝光影展。
德莱叶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片,形态从默片切换过渡阶段,换场还要借助大段字幕卡说明,后半段叙述吸血鬼来源的传说要靠书籍纸页上的文字,人物之间交谈很少,基本就是跟随男主角探寻偏僻家族里发生的吸血鬼故事。因为是观察,长镜头横移成为常态手法,室内环形横移。第一幕里影子和身体分离的神奇错位效果,成功营造出诡异氛围。中段节奏稍慢了些。全片没有出现吸血鬼的怪物实体,只表现为一种诅咒传说,这点是和《诺斯费拉图》《德古拉》最大不同,也是相对不吸引人的问题之一。最后半小时的情节可能受到3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变得跳脱不易理解,突然插入一段男主魂魄出窍目睹自己被下葬的段落。最终男主救走女主,和坏医生被困死在磨房粉尘里,两段是不相关的平行剪辑叙事,并不是由男女主角直接击败反派,这也和常见的叙事手法很不一样。
剧情过渡都是用的文字直接叙述...好吧。属于这次买来猎奇看看的片子,所以没有期待也没有失望。全片没有设置一个既定的吸血鬼形象,靠着寥寥数语以及气氛的塑造成功抓住了恐怖的感觉--但和前一场看的对比太大,有点熬不过去。
大闷片,但同时也是炫技之作,最特别的是对影子的表现,长镜头不断强化环境的鬼魅感。作为德莱叶不彻底的有声电影实验,依然高度依赖字幕卡交代(含混不清的)故事背景,反复拍摄书页上的“知识点”,对概念太多诠释而少了展示。作为吸血鬼题材的先行者之一,并不着力于对恐怖场面的刻画,而更重心理惊悚,另辟蹊径地展开一段幻想中的旅程,棺材中的机位令人印象深刻。
过程极其吃力,我发现那些最早的有声片我看起来都很痛苦
德莱叶拍的第一部有声片,作为恐怖片,气氛渲染的不错,就是叙事现在看来不给力。《吸血鬼》大部分时间仍采用德莱叶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少量外景一律在清晨薄雾笼罩下拍摄,这为画面带来了特殊的朦胧灰暗效果,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影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是对主人公噩梦的描绘。
B+.摒弃叙事上层层铺垫的惊悚实感,而强调在未知中弥漫的无来由诡异,整体观感比起故事更像是梦游(也正因为此,长篇大论的“字幕卡”才更显突兀)。摄影机的游荡兼具灵异与灵动,并在最后literally占据灵魂出窍的视角。怎样才能拍出百鬼夜行?用影子、迷雾和一双死人的眼睛。2022.12.4大光明
虽然本片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但处处都透着默片时代的印记,主要以人物的表演和字幕(书)来推进剧情的发展,道具和配乐加强了整体氛围的营造,太多超乎时代的拍摄手法,模糊的幻影诡异的空镜主观镜头,就像豆瓣简介说的,影片以营造气氛著称,弥漫着梦幻和诡异。c0d43c17-f363-11e0-beef-0015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