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自己做的字幕简直惨不忍睹
雪梨扮演的角色过于聒噪和卑微,光看开头那几分钟那段对白根本想不到这是夫妻,更像是女下人在低三下四迎合男主人,虽然人很唠叨,但是就像中国常见的那种话痨大妈,话多心善。泰瑞摩尔有点小婊,神烦那个跟条发情公狗一样的小瘪三,一张嘴就离不开性。
让我感到不适的是ShirleyBooth和Burt真的不仅仅是穿着打扮的不匹配,更是肉眼可见的年龄差距,尤其是Shirley穿得像一个老妈子,演母亲更合适,完全想不到和Burt扮演夫妻,而且她还凭借这个角色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片子讲中年危机讲得比较平淡,年轻男女可以看作是夫妻二人的对照组,生活的平淡无味对标青春的激情活力,由此产生的矛盾不言而喻,Burt的角色更是把自己无法履行的父爱责任给到了年轻女子身上,这里我没看出来到底是喜欢她还是只是作为长辈的爱。
ShirleyBooth和BurtLancaster看着更像母子...
兰卡确实看起来太年轻了,但ShirleyBooth的表演让整部电影充满着既平淡真实又远离现实的奇妙气氛。扎实的剧情片。
比较令人烦躁是女主(演员)比男主大十五岁吧,片里已经五十好几,然后剧情还涉及什么流产不孕,这看着就根本没法入戏。反正我当时脑子里都是WTF,五十年代的好莱坞是没女演员了吗非得找ShirleyBooth。当时第一次接触兰卡斯特,个中阴影让我在接下的十几二十来年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选角失误毁人不倦。
“也许他们并不喜欢落日,”他们喜欢朝阳,喜欢青春健美的人体,喜欢少女充满香气的盥洗室。女主角演技太棒了,面对邮差的过分热情,那些无处安放的小动作,絮絮叨叨着走失的小狗,让人不快和怪异的笑容,还有时常在舒适表面下压抑着的痛苦,伴随着广播音乐跳起的无人在乎的舞蹈,对过去的怀念和失落简直溢满了屏幕。
结尾一梦点题太强倍感无力“前进”或许只是人类自我强迫的愿望罢了;从百老汇直接搬上银幕(丹尼尔曼的执导处女作)倒还是有些偷懒了booth的表演好得惊人也好在兰卡斯特同样压住了
不管是哪个年代,演得再卖力,美其名曰“电影”的舞台剧录播就都...很难看啊...
非常新教主旋律式的电影,体现着美国战后的主要意识形态。宗教在此隐形,取而代之的是AA匿名戒酒协会,它时刻提示人的有罪,多克是受虐狂式的人物,在道德的中泯灭自己的人的本性,闯入者玛丽代表着自由主义对传统的冲击,这主要由她身上散发的无处不在的性魅力所体现。结局很主流了,男主回归了家庭,但怎么看都太假了,更像是男女主的一场保守主义春梦。
为什么老美的电影里这么多强调酗酒的疯狂结果,而中国影视里面几乎没有?中国也有很多酒后暴力、车祸等等,然而似乎从没听说过会有这种,善良正直的普通人被酒精控制后,变成野兽般的情节,原因何在?
不管曾经有多少美好的回忆和痛苦的经历,仍然要面对现实。雪莉布思演的很棒,但是岁数比伯特大15岁之多,两人的搭档稍有点别扭~
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两夫妻外形像母子,看完整部电影后觉得连气场都像母子_(:зゝ∠)_
威廉英奇的剧太过于算计,所以现在看来如此过时。回来看看他的成名作[回来吧小希巴],你几乎可以掰着手指数出他设计的对照。比如年轻的男女是中年夫妇的投影;比如小希巴和死掉的婴孩是永远回不来的青春。就连酒与色都被划上了等号,成为了诱惑的象征。电影不是这种过于机械的作品的好媒介。
ShirleyBooth的演绎让这部片子变成了好片子。说男女主像母子的幸亏看前没看到,否则一旦代入这个设定会出不来。女配的存在很边缘,说她绿茶的和她本身都可以理解。男女主的故事里,原来即便婚姻从浪漫故事开始(私奔,男主放弃学业为了跟女主成婚)也会变成歇斯底里的嫌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卑(男:你们都是婊子,酗酒;女:我现在胖了,沉湎于欢乐的舞曲和当初怎么怎么)——婚姻是有家回和不用一个人吃早餐。
由威廉英奇最棒的舞台剧改编.能够看到英奇在他状态最佳的时候堪与田纳西威廉斯匹敌----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出明显带有田纳西口味的剧作,另外的联想是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女主角的表现当然惊艳,但兰开斯特叫人屏息的风度(豹的预演么?)才是最大的看点.
burtlancaster的化妆化的再老点就好了。女主原来是舞台剧演员,难怪有如此强的形体功力,由于内心落寞而变得聒噪,却依旧敏感体贴,对丈夫的关怀滋润无微不至,雪莉的表演太棒!对青春的渴望融入她充满活力的舞蹈中。细节刻画很棒,例如更年期的絮叨,生活中的不修边幅,原来奶奶托尼奖也是用这个角色
ShirleyBooth的表演非常精彩!
其实蛮有意思的。丈夫的心态。最终两人还是在一起了.....唉。但感觉其实丈夫不太配得上她。她很乐观有爱的。虽然....唉。
不知道为什么蛮喜欢这个故事的,伯特.兰开斯特和shirleybooth演的真好,虽然女主角的演技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但感觉这部影片中兰开斯特的演技比他在玫瑰梦中的疯癫演技要强出不少。PS关于AA互助戒酒方式一直很好奇,上次在纪录片中看到前几年开始上海也引进了这样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