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戴锦华观点:新时期开启时刻《啊,摇篮》和谢晋十七年时期《红色娘子军》采用同一女演员祝希娟担任女主角,若做互文阅读就会发现意味深长。《红色娘子军》中,一位受压迫女奴经受共产党人启蒙,将个人仇恨转化为整个民族的阶级仇恨,投身于革命队伍之中。“女人作为一个历史的表象,并非指称着一个性别,而是以'万丈深的苦井'中'压在最底层'的阶级身份指称着被党所拯救的全体'受苦人'——人民”,琼花因而从一位女奴成长为一位超性别的无产阶级战士。而到了《啊,摇篮》中,开端处在前线冲锋陷阵的男性战斗部队的女指挥官则经由保育院行动在结尾经历了母性萌动与女性复归。女性表象的历史性后退:毛时代以革命/阶级解放的名义使女性登临社会历史主舞台,而新时期“历史”再度以人性/解放的名义要求女性由社会历史的前台/银幕的前景退回后景
很优秀的电影,侧面的描写了战争的残忍,但也有希望和爱!
谢晋对红色革命经典电影中歌舞片模式的改造,使它转化为一种与中国民间传统和观众口味相一致的乌托邦狂欢,提供了紧凑的罹难叙述中的“出神”时刻。其中人物的真、善、美,来自一个在反右倾以来遭到改造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修养和对普通人的信任。在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和《啊,摇篮》中,我们也能看到前后两个(意识形态)时期同一导演的作品对时代处境的处理方式,它更多地是在断裂和翻转中延续了一些核心的设定。如果说我们还能对左翼革命电影的出路有所信心,那么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对谢晋一个人的信任之上的。当代电影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纯朴的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对历史“进步”的期许,就像电影中的话剧演员一样,这种对于时代的投入感,是谢晋给21世纪电影的遗产。
老实讲,李楠藏在心里的这个秘密的让人信服力道是不足的:你不正因为封建压迫痛失爱女才参加红军的吗?所以你又怎么可能把要去推翻的旧世界的仇恨延续到对新队伍中异性战友的某些态度之中而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后来宋春丽领衔的那部同类作品《走出硝烟的女神》,将根源改为西路军背景之后一下就通顺了,因为所涉事件的惨烈创伤力道足以充分支持这种心理的产生……基于此,影片最好的角色塑造也就转落在到了村里的伙夫罗大爷身上。而且通片印象最深的一场好戏也的确与他有关:幻觉熔接,经典歌曲,童言催泪,“罗爷爷睡着了”……三星半
你总是可以相信谢晋!这么一个部队子弟写的解放战争时期保育院故事,拍得如此肝肠寸断(小孩子们的戏份太感人了、马晓晴小时候也太可爱了,对男性女性的思考,保育院工作里有男有女。至于戴锦华所说这部与红色娘子军成为互文(这个我同意,呼唤女性退居幕后这个,有些牵强附会了!祝希娟能演这部戏,是因为原定女主骑马意外摔伤,祝是来救场的。至于让女性从战场上退下来,戴锦华太上纲上线了,保育院里有老红军罗桂田、旅长的通讯员丁大勇这都是男的,好像让男的做保育工作,不能让她意识到平权一样。最后八月十五月儿圆让人泪目,在罗桂田弥留之际,他想到的是这帮小娃娃会成年会穿着军装,让人唏嘘不已。还有旅长知道自己的独子早丧,而将悲痛压抑下来,将父亲的深情投入到烈士遗孤身上,选择和不能生育的李楠在一起,难道还不具有先进性吗!
6/10。镜头语言抓住了思绪起伏,如李楠站在窑洞窗口看孩子们吃枣馍、帮罗桂田揉月饼两场戏,视角焦点的景别递进、叠化幻觉表现人物从冷漠转为好感和死别之情;烽火台发子弹颗时亮亮偏爱玩红玻璃,红玻璃是李、萧两人关系发展的媒介;担架上的母亲推开亮亮、闷死啼婴防位置曝露升华了革命残酷和母性美。
至情至性、可爱超萌的孩子们,这些歌曲多熟悉啊
刚吃麻婆豆腐看了CCTV6的《啊!摇篮》的月饼歌曲部分。。。。。。补足了童年没有上的革命教育课。完毕。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创作精神的问题
看得还蛮感动的,在解放时期,共产党军力扩充的同时,战士们也都拉家带口,尤其阵亡的,留下许多孤儿。这些孩子必许得到照料。只是配乐俗套,人物表演表情过分脸谱,使得本身一出动人剧增添了五六十年代模式化电影手法,显得十分俗套。虽然如此,谢晋在本片中用了几次停帧,颇有感染力。如果今天重拍,以今天的审美手法,可能会非常感人。
我跟我妈妈一起看的
学校包场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每次听到那首“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做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心哪。“,我的鼻子就酸起来。现在的孩子是无法理解那种吃块土月饼的奢侈,那种对爱和安定的期待。
小时候看哭了,长大了一样看哭了。一下就记得牛犇、方超、沈小晴。
从小就看过的电影,从小就不喜欢。小时候只是觉得吵闹,孩童尖利的叫唤,倒是因为歌曲让人记得电影。多年后重新一看,致敬儿童节,却搞得意识形态冲突的厉害,最近这么贴近的是伊朗、塔利班、巴勒斯坦和法国那些黑绿
作为79年的电影,不再单纯展示革命的激情与说教,突破在于,在保育院的主题外,还有关于妇女解放的探讨,女主角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最终冲破自我束缚,勇敢面对与追求爱情。2首歌曲也是经典
每个人物都很立体,从一个事情为契机,来挖掘人性和道德伦理,这是谢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也是应该真正输出的文化。谢晋身上传统文人的气质如今已经不见了,他注重刻画每一个人物,每个故事都以新意取胜。今天能看到他的电影,真是福气。当然,从儿童身上说出大人话来,确实有点奇怪。
第一次看谢晋导演的艺术作品,真的非常非常喜欢。我很喜欢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里那些诗意的电影语言表达,好像让我看见了森林之中幽静而又充满着生命意蕴的白桦树,如此的干净,纯粹,就像是一个孩童空灵却又聚焦于现实的感觉。这部电影以女性的视角,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非常残酷但又存在无限温情的世界,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也让人十分惊喜。谢晋导演仿佛非常喜欢用推拉镜头,叠化等去直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痛苦,挣扎,在历史的漩涡和个人命运之中被不断拉扯的撕裂。看到那个时代的女性,不仅承担着照顾者的角色,与自己的性别命运在不断对抗,同时也要作为一个用柔弱身躯去对抗世界保护孩子的战士,这样的多元化角度是非常棒的,因为女性的生命力量就是如此,温柔而又坚强。太喜欢谢晋导演的摄影风格了,还有色调搭配,就像是进入了桃花源梦境
Kidstenderedbywar.
【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料馆售票时显示的这部电影时长为90分钟,但实际是92分钟。这部电影是谢晋导演自1977年以来的第二部作品,整体上嵌套于延安时期之1947年。电影有多个亮点:1)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更少地运用宏大言辞;2)以照顾一群小孩为出发点,男性的社会和家庭角色逆转即男性转向自愿照顾小孩,女性的社会或家庭角色再认识即女性照顾小孩并不是重返窠臼(也不是远离革命战争(参与)),且女性是有强烈的前后反差,或许这点令时下的具有现代化价值观念的人感觉不爽。不过,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在即将战斗之际群体可能面临风险,不同的人对是否掐死有一位正在哭的小孩这一点上的冲突表现不够明显。
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了吴琼花的祝希娟,在十九年后再次出演谢晋电影《啊!摇篮》中的李楠。同样是身着军装,但我们可以看到谢晋对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有着始终的坚持,“抓人的感情”,不管是收紧还是放松,不管要放在哪个时代背景下拍电影,谢晋导演的人物总是有人是鲜活的、丰富的。十九年后,宣传强加的任务减少了,人性的刻画增加了,即使本片还是一部看到内容简介就会让人打哈欠的电影,但我们还是能明显看到以谢导为代表的思想的解放。看到有人说,做了母亲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了,可惜这不是我目前能做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