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蔡明亮,写字楼佩德罗科斯塔,有些本来都很好但融合度不足的部分,目前的片长是确实对应有整体完成度不足的问题,而且审美也还是先行于关切了。这座城市里睡着的人,蓝丝绸花枝和蓝衬衫的花开,意象很美,美是一个中性词,属于所有人。
一个人的舞蹈在歌唱
镜头一定要长,空镜一定要多,人物一定要特别丧,表情特别僵,最好话都别说,连售楼小姐也不例外。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自己拍的是文艺片,恨不得告诉全世界,好好的故事我就是不愿意好好地讲。两位导演联合制作却丝毫没有存在感,60分钟下来像是看了摄影专业学生的街头摄影作品集,时不时再穿插几张中老年人尤为喜爱的城市美景。
看得出來導演對北京還是很有感情。結局的處理太過於隱晦了。
还是学到了几分蔡明亮的。正如某句短评所说,有空间意识,没有时间意识。最致命的还是创作者略浮躁,不知道何种美学应该对应人的何种状态。
#13frist#要是部纪录片还另当别论,关键是剧情片,那最大的优点大概就是片长短了。想不通怎么进了Frist主竞赛。片中主角很迷茫,我觉得导演比他还迷茫。
漫游北京的纳西索斯,在玻璃幕墙,金箔纸和蓝枕头里寻找自己的倒影。
一星半应该要谢谢导演们,这个片子只有60分钟。不过导演们本人还是十分有趣的。
模仿蔡明亮,有隐晦同志线,但仅学到最表层的皮毛。略有空间意识,无时间意识,仅呈现当下人物与环境的浅层关系,未能与人物的过去与未来形成对话,可能是想不到,也可能是做不到。台词过于文本化,节奏语气都不对,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小康。
固定长镜头的使用,朦胧的情感带着一种疏离感,而又没有进行好的总结归拢,更不同于蔡明亮电影所开辟出的写实主义视野和精神。好的一点是,在禁锢的城市中不停的交错、分离,一种失序的表达。
本届first影展最不该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感觉这种展现北京底层打工者生活碎片、不追求叙事和故事的片子,随便一个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都能拍,不能因为本片两位导演中有一位老外,大家看了就不明觉厉了吧?
这可以算是朝阳区版的“漫游”啊。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北京大兴火灾来的那一夜。大概是中外联合制作削减了独立电影气质,加重了并不一定精准的社会观察意味。
第一遍在柏林,一部刚看几分钟就开始有人陆续退场的片子,上来两个毫无重点且难看的街景固定长镜头就长到让我怀疑是不是忘了关机,后来发现没有,因为每个镜头都拖沓难忍。演员僵直的表演如行尸走肉,台词没一丁点生活气息,摄影黑又糊,极其挑战眼神和忍耐力(还跟银熊奖同一个摄影师)。想表现北京地下室的打工群体吧,又根本不像,充满合拍片的猎奇视角。字幕翻译也很差。可以说一无是处。在FIRST看第二遍还是睡着了……导演自称跟蔡明亮一脉相承,emmm……
一种疏离
这是银熊摄影的水平,摄影机放着随便拍叫静态摄影尝试?只有最后的光影变化秀了一下,而且拍的素材完全不能证明那点薄弱的观点。无法扫开的共享单车,羞于见人的哑然歌声,这些常见场景与主题的关联实在不大。漠然的人际关系,能有人提醒你别在冷风街头睡觉就已经很感动了,手机是最后的慰藉,哪能指望温暖的小家,北京除了想看看,还有什么让你如此痴情于此呢?
不要期待任何一个固定的缺乏鲜明人物运动调度的长镜头会吸引任何一个观众
摄影还挺认真的,但……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能进竞赛单元???
2019西宁First青年影展,第四部,缓慢节奏,极少台词,大量定格画面,没有戏剧冲突,静静记录北京底层,蚁族,城市高速发展后的遗弃。导演见面会。
「FIRST第19场」想用极简的生活画面传达一个异乡人的孤独与迷惘,反而单调,太空洞了。汲取不到其中的韵味。
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