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并到位地展现了大革命的混乱和残暴,甚至提到了令人发指的Vendée大屠杀。十六最后的辩词催人泪下。丹东受审时有句话算是一语成谶——不管是主要煽动者还是巴黎暴民,所有人都比他们推翻的东西要坏,却是这帮屠夫公然高举“正义”与“美德”的旗帜——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
回高赞:总有精神贵族觉得人民是吃饱了没事干听点民主自由就反叛暴动。他们看得到罗伯斯庇尔清除异己,却看不到片头人民吃不到面包时你们的“好人路易”和他“无辜”的王后在做什么。
革命一开始就像触手可及的圣杯,过后却像是一场幻象,除了留下的遍地尸首。“欲得其文明,就必先经历文明的痛苦,那就是革命。”但这痛苦未免也太痛了。
1、上半部叫做“希望之年”,下半部叫做“恐怖之年”,总结地很到位;2、法国财政大臣内克尔竟然是斯达尔夫人的父亲;3、路易十六死于自己改进的断头台;4、丹东:谦卑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点燃希望之火,这超越了战场上的胜利,欧洲的剑、大炮和骑兵
“可以让人更加意识到,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个世界……是法国大革命酝酿的各种倒影、政治设想和结构、话语公设构成的复合体。事实胜于雄辩,法国大革命有其后续效应,这个星球上其他地方经常出现模仿性的革命运动和斗争”。第二部丹东的演讲很精彩。
。。。。。发现电影完全把罗伯斯庇尔德穆兰圣鞠斯特的关系弄成了一个“爱人对前任旧情不忘现任怀恨在心搞死前任”的故事。。。。。。。
六个小时对于这个题材还是太短,很多时候是强行进入下一事件,以至于法国人民看上去就像没脑子的暴民,行为动机并不太明确,谁嗓门高听谁的。时代感的塑造很成功,演员也很入戏,尤其路易十六的表演。罗伯斯比尔的例子说明了理想主义与民主结合的危险,对纯洁性的偏执意味着对人不完美本性的0容忍,也意味着党同伐异的清洗。电影里说的好,罗错吧自己当上帝。
前半部分还算好,1793之后不遗余力地捧丹东黑罗伯斯庇尔,细节错误也更明显些。
找了好久终于下载到了。只是未免太过扬丹东贬罗伯斯庇尔,印象中电影《丹东》虽也是为丹东辩护,却还不至把罗伯斯庇尔丑角化。
演路易十六的演员真是太厉害了,昏庸,懦弱,不知所措,傲慢,嘲讽,有的时候又有善良的一面,被判死刑后的认命。自始自终保有一个国王的尊严。分寸拿捏不温不火,大赞。
整个革命感觉就是人民怒了反他娘的,国王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之后国王越想越气做了过激行为,人民怒了冲进王宫,妥协。后来人民出于我没看懂的理由又冲进王宫几次,双方继续妥协。再往后有人写了马赛曲,人民热血了,杀了国王和王后。大革命,谁说没有闹剧。
六个小时还是赶,为了剧情进度牺牲了一些人物刻画比较可惜。没觉得美化丹东,只觉得他是个有弱点也有勇气的普通人。也没觉得黑化罗伯斯庇尔,当他冰冷的说出他不想伤害王室,只是他们必须死我不禁感到由衷恐惧。但他也实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大概任何原教旨主义都是极度危险的,somethingsjustsimplycannotbe.
300多分钟马拉松还算愉快。虽然省略了我所期待的处决路易十六后广场民众的反应以及毫无惊喜的妖魔化雅各宾派统治,但是鉴于SaintJust的那张脸,拇指还是一往情深地向上戳。
说好的大革命硬生生看成了末代皇帝,路易十六真的惨,上半部分几乎当成正面人物塑造,还有他给断头台发明提改进意见的片段。只想到路易十五那句经典名言: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Afterme,thedeluge)。路易十六:坑儿子啊。两天一共六个小时。满脑子的viveleroi之所以给五星不是这片子真完美,而是对自己这6个小时的鼓励...
今年是法国大革命230周年,终于看了这部恢宏巨作,从第三会议到罗伯斯庇尔走上断头台,激情的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左右不断互相倾轧,无数人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看完自己脖子都感觉发凉,以至于晚上做噩梦自己也被推上了断头台。
参众两院的设计机制是经过历时检验的,众议院是乡巴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八竿子来一下式的讨论,只能罗列一些问题;参议院是精英阶层的化身,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在这基础上的讨论是具备高度理性的,不受暴民的裹挟。法国感性浪漫文化害了自己,理性不足。
人权宣言部分真是热血啊,可惜理想永远是过于理想,人民随时是暴民,只要有人带个头,枪口随时对准任何人,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饿不饿肚子,永恒的只有利益。怜爱这个路易十六。圣鞠斯特演得像罗伯斯庇尔的忠诚的情人。
德穆兰在这个版本里格外小天使……五星给足够清晰的叙述
热情的革命群众不会想到,推翻国王的专制统治,迎来的却是血雨腥风。
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影片。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呈现方式改变一点点,对你的理解都会有重大的影响。这部影片综合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二刷都非常过瘾。它告诉我们:只有刽子手是个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