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对文学性的执着使这次短片尝试如一段给广播剧配搭的影像,不过倒是精准把握了爱伦坡原著的气质,尤其是那些拍牙齿的镜头。风格上逼似茂瑙,这让人想起那则影坛轶事:夏布洛尔初见侯麦时,觉得侯麦活像吸血鬼诺斯费拉图。
短片tag#1111。改编自爱伦坡,基本是个配了旁白(原文?很像[乡村牧师日记]的手法)和音乐(有的时候可以看成是有声源音乐!)的默片。重要的是侯麦老师(34岁)自己主演!真是呆萌!
某种方面来说,这很侯麦——全是文本。
手边能找到的侯麦最早的一部了,当然也是短片最早的一部。文本没啥可挑的,但观看过程中不知为何充满了喜感……导演本人出演也应该算一个推荐理由吧?
艾伦坡
就算不是黑白片,这样阴郁的叙述也会带来一种克系黑色电影的氛围。极其主观的内心叙述也会预先给出极其有偏向性的叙述位置,有一种间离感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拖出叙事的中心。
荒野,城堡,生死,癫痫,失序侯麦一反往日的迷离影像和爱伦·坡奇诡的文字,让我短暂经历了一场梦境,无法理解病态的他,但爱上了“生机涌动”的她。其实也可以理解病态,如果幻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癫痫症。一个在身体一个在灵魂,正所谓男主内女主外,所以他们天生一对,即便一生一死,仍有量子纠缠态般的联系。沉醉在遗忘里是不幸的。埃本·扎伊亚特:“去一趟爱人的坟墓,将会拯救我的痛苦”我觉得太有意思了,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一家人隐居在城堡,母亲是吉普赛人,喜欢赤裸着在阳光下画画。侯麦镜头里的树木完全符合了爱伦坡小说里那样的枝柯僵硬、粗砺的质感。肉体癫痫的活泼女人和“灵魂癫痫”的病态男人,这种对立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平衡感。
“1954年秋天,侯麦利用某个周末拍了一部电影《贝蕾妮丝》,内容改编自爱伦·坡的故事。拍摄地点是位于默东的一座大房子,房子主人是影片女主演特蕾莎·格拉缇娅的父母。”“影片风格让人联想到后表现主义,例如茂瑙或者让·爱泼斯坦。这部作品由里维特负责摄像和剪辑。拍摄时没有声音,后期用一部JEL牌磁带机加上配音。这部磁带机是《电影手册》编辑部几个星期前采购的,用于采访电影艺术家时录音。《贝蕾妮丝》的录音带很有手工气息,现保存于侯麦档案里。当中有一段侯麦念的独白,文本灵感来自爱伦·坡的那则故事,独白结束之后能够清楚听见侯麦与戈达尔谈话的声音,他们当时在《电影手册》办公室里讨论最近看过的电影,聊了大约20分钟。”——安托万·德·巴克、诺尔·艾柏《侯麦传》,第二章:从谢赫到侯麦
「去一趟爱人的坟墓,将会拯救我的痛苦」
雅克·里维特摄影哈哈
7。@MUBI
3.0。侯麦自导自演,改编自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属于侯麦电影初期影探索,坡的小说也只有用德国表现主义的镜头才算是匹配得上。
2022.08.26
黑屋营造阴森可怖,牙齿的幻影和剪辑部分占据思想。爱伦坡短篇➕场景,多了点思想者的味道,弃置巴黎风公寓还能拍的再恐怖些
贝蕾妮丝已经死了,她还站在我的面前,以及她的牙齿的幻影
原来是导演本人出镜!
过多于功。
EdgarAllanPoe&EricRohmer
失败的改编,那牙太假了
7。palpitationintheend...boxofteeth//心理流/渐暗景/四围gig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