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爷的[太平洋序曲]也许是不东不西的那些作品里最好的一个。它的目的是展现历史在突然向前跃进时会有多粗暴和残忍,而它做到了一大半。第一幕尚做到了优雅而形式感,而第二幕却并没为整个西化过程找到一条持久性的叙述体。最终当传统被现代逼进舞台角落时,我们并未在声声Next中追问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不知背景听歌:…跟丢了唱啥呢?知道背景听歌:WOWWOWWOW。听熟看官摄:!!!根本没有低于“震撼”的词可以形容。屏风的意象。随手拈来的各国曲风。SomeoneinaTree全程张嘴看完,难怪说Ham有受PO启发!但是又怎么会这么动人这么personal又这么震撼,那些乱七八糟的小细节就这样构成了历史,啊啊我上窜下跳找不到词能准确形容。第二幕相对散了点,但是每首歌依然令我框框撞大墙。Next简直了,讲进步的歌词却在下面垫着充满逼迫感的音乐,还有冷不丁丢进去又抛下的"disaster"…换个国家就是辱了的程度
分了三次终于补完了masterpiece
杀了一个支持签合约开放通商想学习西方技术进步后再与列强平起平坐的幕府,还政给的天皇,做了同样的事。因妻子之死痛恨外夷而响应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人只是夺权的工具,掌权者并没有攘夷。明治维新国力增强后,又对亚洲诸国做了欧美列强对日本做过的同样的事。这就是没有对错正义与非正义的世界,只有弱者的仇恨和强者的权争。是为太平洋战争之序曲。
2023年4月美国signaturetheater版。和小李聚聚一起看的,他们补充了很多信息,真是好看!!
这版PacificOvertures真的是各方面都太传奇了🤯大概是因为观众反响不好吧所以之后的复排就都舍去了歌舞伎的舞台元素,其实我倒觉得挺可惜的....虽然JohnWeidman解释的理由是因为自1976年以来日美交流加深,日本对美国人不再有那种exotic的距离感--但是幕府时代的日本依然很exotic啊😅桑爷爷真是做足了功课,作曲以及歌词和俳句里信手拈来的意象把东方的审美特点捕捉得很准.HalPrince和OBC卡也都真是厉害,从blocking到神情举止都能表达出非常丰富信息和细腻情感,despitetheexoticitythatistheKabukistyle.不过总感觉Next作为结尾不是很成功....一方面是内容上非常流水
右门卫妻自杀前的眼神忘不了。我不再娶妻——我娶妻了——人总是要跟着时代往前走。
Bestversion.
还是聪敏的桑啊。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后半段我都挺喜欢,但第二幕前半部分感觉有点垮,甚至有一两个场景感觉就像是小品,总结而言当旁白只是旁白的时候我最不喜欢,只要他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参与,戏就活起来了~舞台设计有些地方我太喜欢了,比如someoneinthetree那里(说起来LMM的Iwannabeintheroomwhereithappened绝对受影响了吧)~HalPrinceNB~!原卡官摄真是有点糊,希望能看个现场~
Kabukistylemusical…听说后来这些元素被砍了就真的很可惜,还是花了不少功夫押韵还原的。婆婆妈妈絮叨mylord那里太逗了……后半程明显加速,然后突然滑到70年代日本精气神的方式结束有点可惜……
读到review说这剧act1非常好,act2是在失败地重复act1的情绪,不但没抬起来还垮了,也有道理,但不影响喜欢。太真诚了,身为东亚人感到有点畏惧(。万次郎和香山串起一盘沙的形式有点follies,不过分散得多。最喜欢也是前几首,reciter哑砺声音打进耳中磨得生疼,たまて的舞踩在叙述者的歌声里空空荡荡。桑为什么这样懂得这些纠葛情愫与美?连他们,或者说我们自己都不一定懂啊。桑说这是在“试着讲一个没有角色、仅仅关于概念的故事”,其实还是达到目的了的。
看点是歌舞伎布景、桑德海姆写英文俳句和全亚裔卡司?评论说lmm写theroomwhereithappens受someoneinatree启发,我觉得hmt结尾的处理也学了next//剧情就比较不明觉厉了//既然hmt是建美大业那这部就是…建日大业?硬要比剧情的话hmt那种人物中心的故事确实比po单纯做概念的剧情更吸引人吧
日语语调模仿得很像。高级。但是感觉没有歌曲而且不知道剧情讲的什么东西(我依然在《李香兰》这种从头到尾说了一堆铺垫偏偏就是没有李香兰……的剧目的阴影之中。)剧中能看到三味线狮子舞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看完都不知自己看了什么。“日本传统演出比这个有意思不管表演还是剧情。又何必做成音乐剧呢?”←就是这种感觉。我曾经以为这是我打开方式不对,但是后来我发现,通常我看第二遍会比第一遍更后悔。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我对它讲出来的事没有共鸣。
b站看过老版录像。24年伦敦看了重排版,少了些味道。
不是传统的美国式或日本式音乐剧,桑爷玩得很飞。词曲写得很好,就是剧本有点拖后腿,结局那首说日本成就的歌是槽点。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