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这个译名,影片讲的不是一个堕落与纯洁的故事,而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社会现实,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没钱,没文凭,没技术,只能干人人都能干的体力活,生活没寄托,始终处于不安全当中。影片最后一句话很现实也很沉重,“你必须毕生都这么做,继续!”,全片都落在这句话上。
就算是朋友,你也无法代替她去体悟她的人生,就像是磁极的两极,终究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是我又实在是那么同情她的遭遇,于是无论她愿不愿意,我也会为了她去努力追求我认为她应该得不到的一切。天使与魔鬼从来就没有那么大的鸿沟,也许为了她的幸福,我愿意去做那个魔鬼,只要看到她快乐的笑颜,我便已然是无憾了。我相信岁月不会薄待那些愿意付出真心的人,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被真情以待。
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也不错。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
伊莎最后给玛丽那包含的祝愿的信,转眼玛丽就跳楼了,多大的讽刺。昏迷的女孩也是玛丽的对照,玛丽生命的结束就是那女孩的延续。我特别喜欢最后那个长镜头,回到了最初,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又好像有什么不同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面无表情,但是谁知道她们背后刚发生过什么呢。
摄影风格眉头那道疤写完给玛丽的信,推门进去,恰玛丽纵身跃下
关于两个生命之间纠缠、羁绊的感情,一直是我热衷感受的……看完之后,才发现不知我以为的那样,值得看的是演技,不是剧情。
看的断断续续,总是被女主断开的眉毛,和干净面容所吸引,这是一站在那就有故事的人。另一女主,是被带入剧情,她们开始融合的像同一条直线,但是真正的内里的区别让她们走向两极。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个朋友。她和片中的玛丽一样美好,一样对爱索取,一样的结局。望她在天堂安好。
第一,女孩要富养,物质上如此,精神上更需要,又穷又蠢的傻女人,最容易栽在有财(才)的渣男手上。第二,要独立,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前提是经济先独立。第三,相比流浪的生活,日复一日、机械般的工作让你失去自由,看似束缚着你,可是失去工作,你连享受自由的资格都没有。
看完电影会觉得生活完全没有希望了...积极工作和跳楼自杀有什么分别?
啊!重重一击...我这样简直还没有体会到过生活的厉害...在贫穷里面挣扎真的太恐怖了...可是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地步呢?是选择死掉算了还是选择艰难的活下去呢?
两极即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选择,哪一种都谈不上对与错。
结局虽在意料之内,但导演拍得非常的冷漠,也好看。两位女演员的角色难度不大,但影片很好的帮助完成了她们的表演,做这样的演员很开心。去到后段,玛丽的失恋心情完全是需要导演给予空间来让演员表演,并没有像其他同类影片那样将情绪程式化。艾罗迪布欧在家中从冰箱里拿出披萨来反应极好,她很芳汀。
有时候两个朋友遇见就是这样刚开始你会被她的一切吸引在一起亲密无间慢慢的就开始看到她身上的缺点开始讨厌然后分离会让你们再次亲近不论友情和爱情大概都是如此
好看,没什么特别感觉.喜欢女孩做的书签.
Jetesouhaitelaviequetuveux,cellequeturêves.Chaquejour,chaqueseconde.
2012第一部片子珍惜生命远离爱情//渣男真有洼冢洋介的感觉
故事在灵动婉转的音乐扬起时结束。而Isa却在与生活达成的妥协中,艰难前行。应该说她早了解生活,只是一直在试图接近阳光。marie却一直在欺骗自己,一旦真相暴露,无能抵御。这个故事冰冰凉,发着低烧。(浪迹天涯在冬天显然不好过;玛丽尔死拽着他外在的光芒折射的甜蜜,她、她宁愿被那一点温存淹没)
這也是人,不是人物間的關係,老師。有些故事的確要發生在特定的地點,比如這個里爾。愛和希望變幻不定的才是生活。
一个生活在未来,一个生活在不可自拔的过去
特别细腻~有些部分让我想起了NANA。虽然个性不同,两个都是好姑娘,而且正是最美的青春年华。最后,Marie绝望的放弃了生命,ISA选择结束流浪去当操作工,而那个昏迷的女孩却奇迹般的活过来了。这样的结局别有深意~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现实让底层人民没的选择?PS.ISA穿着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