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非常用力才可看完,無一刻不是在玩弄畫面比例,長寬比,畫中畫,畫面頻率,什麼都試過,,以至不停去問這樣破壞平常觀映習慣,與戲中的故事有何關係?作品也破壞正常的時間空間感,究竟何時發生?與上一個鏡頭有何關係?分裂得很,導致每一個鏡頭都要重新適應,人物又眾多,語言不通,鏡頭與人物距離又遠又小(我已經是坐在戲院最前排了..)光忙著去看畫面上發生的事,又沒有非常風格化的光影調度,常常不知應該看畫面中那個位置才好,無理會故事劇情發展,更大問題是聲音設計,聲音大小,距離感全都失調,究竟是導演要刻意隱藏角色的話語,還是純粹的技術問題?如果當成裝置藝術或短片還好,因為你可以任何時間離開或回來,但我只感到被困在戲院之中,究竟是激進,業餘做實驗?這過程,不停在質疑自己對電影媒介想像太少,或理解是否不足,他確實打破了我平常習慣,兩星是對電影不安的回應
#locarno71画幅变化参与叙事眼前一亮,可是剧作与人物刻画的慌乱让叙事难以坚挺。作为观众,最受折磨的是声音和色彩的部分,外部声音永远大于对话的音量,尤其在开头三十那部分根本听不清,人物一团黑影根本分不清楚。能拿signsoflife单元的长片奖还是有些亮点的
如果说像早年的王家卫可能不准确,但这确实是一部全新镜头语言的尝试,相信口碑有可能会两极化,但依旧支持这种创新!整部电影,看起来美得像一幅画一样,只有静静的欣赏!
在洛迦诺看了50多部电影,最最好看的一部,没有之一。各种东西混合在一起,但并没有让您感觉到不适,反而让电影升华的更高。哪有那么多牛鬼蛇神,但每个人总是碰到一个个小鬼,为了守住最后的一点信念,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心不停的前进,哪怕让自己心安一点。在暴风雨中迎来最后的平静。
不说那些画面比例了刺耳又不平顺的画外音伴随观影时刻带给我焦虑感抽取了一些福建南方家庭关系里的典型/非典型事件似乎没有野心企图拼凑一个完整叙事做intro的老姐姐批判了许多中国人“讲人情”“滥用慢镜头”“无意味的画面比”絮叨程度让我以为这是部被误会的电影那我看完觉得可以就说我程度低搞不定观影体验吧我宁愿换两小时出门吃个冰淇淋再踢着拖鞋回家去
@Locarno
漏船载酒泛中流...
淡淡的哀伤啊。
前几天看了第二遍,真的很喜欢。拥有几近成型的电影语言系统和叙述视野,在个体、自然和群象间,穿越流动。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像瀑布,也像诗。
几乎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没有被完整地发展和解决,重点全在对视觉形式的把玩,景框、色彩和明暗的变换,但是遗憾的是形式没有完全和内容有机结合,缺少整体感。对压抑和疏离气氛的营造足够沉稳,不过也需要具有力量感的故事来撑起实验性的形式。
刚看过在英国的首映,影片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事件。选了几个有中国特色的时间点,大年三十,满月酒,寿宴。虚晃的镜头好像在暗示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欢聚只是暂时的,形式主义的,还有无尽的夜路要走。电影一直在营造一种疏离感,无论是客家话还是各种分镜的使用,把这种生活琐碎与无奈悄无声息地呈现出来。开始的分镜很有意思,一间屋子里三个镜头,最后又融合到一起,好像是把本来很疏远的人强行拉到一起,有种“竟然是一个屋檐下的家人”的感觉。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电影,影片讲述的事件是我觉得是中国观众司空见惯的,用这么多镜头技巧可能就是在探索如何去强调吧。挺好的有这样一部记录悬浮生活的电影。最喜欢的道具是那辆白色宝马车。
应改名为“花蛤家族”,将受限的画幅景框化为人类对海洋礁石隙缝中生命轨迹的观察。如能有进一步社会学人类学层面的思路支撑会更好,毕竟作为familydrama是不太有效的
很有意思
虫蚁人生
自由变化画幅,永远多声道,外部声音大于画面声音,控制力很强
喜欢~导演很会讲故事